(来源:北京商报)
在北京核心区2.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全球资本与智慧的盛会于10月27日正式启幕。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首次设置5个境外分会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嘉宾围绕“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主题共话金融变革。这场跨越时空的全球金融对话背后,是首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北京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构建起金融业发展的生态闭环。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地区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金融动能持续向实体经济传导。从以万分之二的城市面积贡献全市35%金融业增加值的金融街出发,金融强国建设的“北京样本”向市场交出成绩单。

政策锚定“五篇大文章”
“五篇大文章”源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核心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方向,旨在引导金融资源从“广谱投放”转向“精准滴灌”,解决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融资痛点。
政策定调后,北京是最早将“五篇大文章”纳入地方金融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2024年10月,在2024金融街论坛“金融街发布”成果专场发布活动上,北京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分别牵头编制了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政策举措,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系统落实“五篇大文章”的地区。
2025年5月,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统筹做好首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工作方案》,与前述专项政策文件一起,共同构成了做好首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1+N”完整政策框架,进一步构建起覆盖“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协同体系。
为了避免政策碎片化,北京以“五篇大文章”为核心进行的政策设计,并非单项措施叠加,而是通过多维度协同让金融资源精准触达实体需求。整体来看,这类协同既体现在跨部门政策的联动,也包括了金融工具的组合,进一步聚焦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化需求上。
政策协同效应下,北京“五篇大文章”成绩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北京市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余额6.8万亿元,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细化来看,在科技金融领域,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科技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北京辖区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9%,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持续拓宽,自2023年8月正式开板以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已成功支持960余家中小企业发展,累计融资规模突破300亿元。同时,北京持续跟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已完成设立基金14只、落地规模超130亿元,认缴规模及落地项目均居全国前列。
在绿色金融领域,北京绿交所获批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累计成交量超32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67亿元。普惠金融方面,年内北京市最新首贷贴息政策将创新型中小企业贴息比例提升至40%,常态化举办“畅融工程”55场,服务金融机构616家次,对接企业817家次,切实提升银企对接精准度和效率。
此外,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也在打通融资堵点,各项适配服务持续推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数、缴存资金规模均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截至9月末,商业养老金试点有效开户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出箱”数量城市排名第一,其中前者累计发布31个项目,19个顺利“出箱”;后者28个项目进入试点,13个项目完成试点并转为常态化运营。
高水平开放双向赋能
政策体系的精准搭建为金融资源“向内扎根”筑牢了根基,而要实现效能的几何级放大,则需依托高水平开放打通“向外链接”的通道。
首都金融业的开放实践,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2020年北京获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明确将“金融开放”作为核心试点任务,北京开放从“要素流动型”向“规则制度型”转变。
不同于以往侧重“机构准入”的开放模式,“两区”建设更强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通过试点跨境金融、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放宽等政策,为金融业开放提供“试验田”,这也成为北京吸引全球资本、反哺本土政策的重要背景。
数据显示,“两区”建设以来,北京引进中外资金融机构数量接近200家。其中,法巴天星财险于2024年10月获批落子金融街,将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正式揭牌营业,高盛中国证券成为2025年北京首家取得基金销售牌照的外商独资证券公司。
而这类机构带来的国际经验,例如借鉴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反推本地碳市场机制完善,也能与北京本土政策更好地形成互补。这种“主动用国际资源优化本土政策”的思路,远比单纯“引进外资”更有意义。
跨境金融的突破则进一步凸显了“制度协同”的价值。2025年初,北京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迎来新一轮的政策升级,本次升级持续简化企业跨境收支流程,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的试点惠及成员企业1700家,跨境收支规模超1500亿美元,累计为企业节约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此外,目前北京地区支持办理本外币合一账户业务的银行网点超700家,覆盖各行政区、各类性质银行,累计开户近11万户。
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北京并非简单“政策松绑”,而是逐步实现了从便利政策到服务创新再到系统优化的闭环,切实解决跨境机构的实际痛点,使政策落地效果远超预期。政策落地催生的市场活力,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磁石。而高水平开放带来的制度创新,又反哺政策效能提升。
创新直接推动了开放效能跃升,政策开放与市场活力的双向赋能愈发显著。2024年,北京地区涉外收支规模增长了67.4%,达到2.4万亿美元,占全国涉外收支规模的16.9%;2025年上半年,北京跨境人民币收支达6.2万亿元,占地区收支总额比重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重构服务生态
开放引入的资本与技术,最终需通过创新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作为全国首个国家金融科技示范区,北京正以数字技术为纽带,将政策的“精准导向”与开放的“效能优势”深度结合,让金融服务完成场景落地的最后一环,避免技术“空转”。
其中,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应用持续深化,从早前的零售支付场景向更复杂的对公业务和资本市场推进,成为连接普惠政策与开放场景的核心纽带。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近2000万个,累计交易5.4亿笔,交易金额近3000亿元,支持受理数字人民币的商户近200万家。
从具体场景应用来看,首都、大兴两大机场的境外支付示范区已落地,境外游客可直接使用境外数字人民币钱包满足消费、出行等支付需求。全国首单运用数字人民币发放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在丽泽金融商务区落地,为科技企业的融资活动提供了新路径。借助数字人民币的智能合约特性,北京市首笔数字人民币担保贷款实现了贷款资金的封闭管理和自动还款,让资金流转更为安全高效。
此外,金融服务平台的迭代升级,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25年6月,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升级至2.0版本,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这一试点政策进入系统深化新阶段。17家银行、4类专业化金融机构深度参与生态构建,试点支持企业数量由1万家左右扩大至超3万家,涵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全生命周期科创主体,升级仅一个月,已有首批3笔科技研发贷落地,金额合计2亿元。
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为定位,北京金融业已形成清晰的发展逻辑。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700亿元,增长9%,较上半年、去年同期分别提升0.9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17.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启幕,既印证了北京金融实践的示范意义,也是这一实践的全球亮相与价值升华,金融强国建设的“北京样本”既扎根本土实体经济,又链接全球合作机遇。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