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澎耳湾


(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天上的街市(文安县城夜景) 陈有柱 摄 天上的街市(文安县城夜景) 陈有柱 摄

外婆最爱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逐夕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听得久了,自然就耳熟能详。我的家乡位于文安县赵各庄镇澎耳湾村,与“澎湖湾”仅一字之差。也许正因如此,外婆才格外钟情这首歌吧。幸运的是,我的外婆也是这村,因而我从小就比伙伴们多了一份关爱。外婆年近七十了,她很慈祥,我从没见过她发火的样子。她的脊背略显弯曲,主要是整天闲不住的性格造成的。

我们村地处华北平原温暖而又舒适的怀抱中,平坦的原野上绿茵如毯,似母亲亲手铺就的暖床。我们的母亲河——小白河绕村而过,如一条白练将村子打扮得雅致美丽。外婆跟我讲过,早年间文安县十年九涝,水患严重,小白河闹水时会发出“澎澎”的响声。我们村就建在一块形如耳朵的高地上,靠近河边处有个水湾,我们的村名便由此而成。听起来是不是蛮有诗情画意的?

小时候,每到夏天,外婆就领我到河边乘凉。她一边拿着个蒲扇给我驱赶蚊虫,一边给我讲村子与小白河的历史。当时年幼,不懂得什么风景优美、环境宜人之类的词语,但眼中看到硕大的喜鹊在树间穿越,娇小的麻雀在空地上腾挪,便不由生出喜悦的情感。耳畔传来鸟雀的啁啾,知了的嘶喊,便也忍不住想与它们一同唱和。再加上徐徐的清风送来瓜果的香甜,身旁是外婆无微不至地呵护,如今想来简直是人间天堂了。

由于这里水资源丰富,且土地肥沃,自然成了鱼米之乡。当外婆领着我去河边漫步时,面对波光粼粼的河水,眺望两岸绿油油的青纱帐时,她就说出一大段我听不懂的言语,尽管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外婆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很是悦耳。直到后来我上了中学,才明白她竟是在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如今想来,以外婆的才智未能读大学,实在是屈才了。就此问题我也问过外婆,她说当时家里太穷了,无力支持她上学,高中毕业了只能回家帮忙,以减轻负担。她多次对我说,希望我替她把这个遗憾弥补回来。

外婆常说,这个村四通八达,顺着河边的公路,向北直达北京,向东径抵天津,向南连通沧州,向西通往保定。便捷的交通,使得这个村商贾云集,物流如织,仿佛一条条血脉,将财富与机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夜幕低垂,这里总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改革开放后,在村子西边的小白河畔,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机床交易市场。每天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仿佛都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无限魅力与潜力。

“物华天宝”是外婆赞美这个村最常用的词语,“人杰地灵”是她随后发出的赞叹。

我上学以后,她就经常对我讲述我们村走出去的成功人物,以此来鼓励我努力学习。比如谁家的老大在北京如何如何有出息,谁家的老二在廊坊干什么干什么,就连隔壁谁家的三儿子都在县城如何如何风光,哪个回来不是风风光光?这些我都听得烦了,出于礼貌,我总是敷衍着答应。唯有她讲述的抗战时掀翻日本小火轮的故事让我激动不已。

外婆讲,这段故事也是她听自己的爷爷说的。抗战时期,日本鬼子侵占了这里,这帮禽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让村民恨得是牙痒痒。更有甚者,鬼子经常开着小火轮在河里横冲直撞,他们在船头架着一挺机枪,常常无缘无故就朝着岸边的百姓来上一梭子。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周围四十八村百姓的反抗,他们在河中撒下网阻止小火轮的前进,不顾鬼子的枪林弹雨,齐心协力一下子就把鬼子的小火轮掀翻了,船上的鬼子也就喂了王八。每当听到这里我就特别解气,对先辈的英勇敬佩得五体投地。

上了高中后,回家的次数少了,但每次放学回家我都要去看外婆。如今的她虽已双鬓染霜,但依旧精神矍铄,每天不停地操劳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嘴里还不时蹦出一句半句的“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听到她的吟唱,我不由想起她时常牵着我的手去河边散步的情景,忍不住写下几句歌词,算是送给外婆的礼物吧!

“晚风轻拂澎耳湾,高楼映蓝天,没有椰林遂斜阳,只有幸福常相伴。坐在教室的课桌前,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小河边,留下脚印一串串。时代金风已吹来,梦想应扬帆,澎耳湾的明天,更加辉煌璀璨。”

朋友,请您闲暇时来我们村走一走,我会请外婆给你讲述澎耳湾独特的美,她会从优美的自然风光谈起,再绘声绘色描述这里淳朴的风俗人情。她嘴里说着,不一会儿就会变戏法儿一般给你端上一份“铁锅炖鱼”。在你大快朵颐时,再听她绘声绘色讲述祖辈们战天斗地的故事,你定会生出不虚此行的感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