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通江县壁州街道城郊社区“童伴之家”,“童伴妈妈”何东芹带着孩子们开展“抓住秋天的尾巴”绘画活动。 本版图片均由团省委提供

日前,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童伴之家”开展“学会感恩”主题教育课堂。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累计有3648位“童伴妈妈”在项目一线接力奉献●全省21个市(州)已建设“童伴之家”1803个●直接精准服务留守儿童等34万余名,帮助解决户籍、上学、医疗、救助等困难问题4.46万件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实务”“少年儿童主题活动设计和组织方法”……10月26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位新任职“童伴妈妈”聚在一起,开启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 “童伴妈妈”这个身份,源于“童伴计划”。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2015年,团省委启动“童伴计划”项目,提出构建“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的本地化、常态化、标准化关爱模式,相关工作经验被团中央“童心港湾”项目借鉴并在全国推广。 如今,“童伴计划”已实施十周年,这份关爱,还在不断升级。选好“一个人”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 “我现在仍然记得,10年前我第一次牵着孩子的手,一小步一小步走进‘童伴之家’的画面。”来自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的张蓉,是我省最早一批“童伴妈妈”。“当时是冬天,孩子的手冻得通红,看着很心疼。”张蓉回忆,在给孩子捂手的时候,她心里就想,“我得帮在外的家长照看好娃娃”。这份纯朴的初心,一坚守就是10年,也成了她这些年来最重要的事业。 “童伴妈妈”是“童伴计划”的核心力量,项目启动之初,就明确提出要“认真选好‘一个人’”。 “一个人”是什么人?是留守儿童身边的“第二监护人”,需要履行“六个一”工作职责,建立负责村落的儿童信息档案,全覆盖上门走访、组建监护人微信/QQ群,还要与孩子父母沟通交流、常态化举办集体活动等。此外,“童伴妈妈”还需要实时关注掌握儿童成长状况、协助解决各类困难问题、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等。 “认真选”是如何“选”?“童伴妈妈”需要年龄在19—55周岁,在当地具有较高公信力,经报名、票选、公示、备案等规范化程序选拔后上岗。因曾在南江县元顶小学当村小代课老师,张蓉当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三斗米村,陈敏是村里前前后后102名留守孩子的“陈妈妈”。去年母亲节,陈敏去小林(化名)家家访,刚推开门,小林就从门后跳出来,把一张皱巴巴的卡片塞到她手里。卡片上的字歪歪扭扭:“陈妈妈,祝你母亲节快乐,希望你越来越好。”陈敏回忆,当时自己捧着那张卡片,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那个瞬间,让我对‘童伴妈妈’存在的意义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陈敏说,原来,自己给孩子们盖被子、梳头发、讲睡前故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然后,在某一个瞬间,孩子们会用最纯真的方式,把温暖还给我。” 今年是陈敏当“童伴妈妈”的第9年,“我能感受到,‘童伴妈妈’带给孩子们的变化。比如,以前课间总是独自坐在角落的孩子,会主动和同学玩游戏了;以前不敢说话的孩子,会跑到我身边叽叽喳喳讲趣事了。”陈敏说,孩子们眼里的光,就是自己最好的勋章。“以后的日子,我还想继续在山路上骑着摩托车,把关爱送到需要的孩子身边。” 10年来,全省累计有3648位“童伴妈妈”在项目一线接力奉献。项目评估报告显示,各点位上儿童的安全自护意识明显提升,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得到缓解,有效减少了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发生。同时,“妈妈们”在政策宣传、信息报送、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好“一个家”一个留守儿童的专属活动场所 上任后,“童伴妈妈”就得建“一个家”,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童伴之家”。 在自贡市贡井区贡井街道蓆草田社区,提起当初“建家”过程,这里的“童伴妈妈”许春蓉很是感慨:“一接手我就犯了难,社区里留守儿童多,但连个宽敞的活动空间都没有。我琢磨着,要让孩子们安心,先得有个他们愿意来的‘家’。”她当时就“跑起来了”,经过一番积极争取,找到了团区委、街道等相关单位帮忙,争取来了3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改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就这样,一个80平方米的“童伴之家”顺利落成。 作为“童伴计划”项目实施的主体阵地,“童伴之家”依托项目所在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等建设,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室内不少于20平方米、室外不少于80平方米;要有改造完善的安全设施、办公设备,配备图书、玩具、桌椅、体育器材、基础多媒体教具等,是留守儿童课后学习、娱乐及开展集体活动、实施关爱帮扶的枢纽阵地。 “这是留守儿童的专属活动场所,也是‘童伴妈妈’日常主要的工作场地。”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0年来,已在四川全省21个市(州)建设“童伴之家”1803个。 建设标准统一,但不同的“童伴之家”,因各位“童伴妈妈”的精心安排而各具特色。 许春蓉在“童伴之家”里布置了一块“六防”教育角: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主题卡通海报贴满墙,她跟社区民警要来防诈小手册,又请医护人员帮忙整理了防意外伤害的急救包展示架,准备了防心理问题的情绪绘本。教育角旁设置了阅读区和游戏区,孩子们下课来这儿,既能翻绘本、玩积木,又能随时看到“六防”知识。 在达州市通川区复兴镇复兴社区,每个儿童节、中秋节,“童伴之家”都会收到精致的蛋糕、香甜的月饼,让孩子们高兴地直拍手。这个传统,是这里的“童伴妈妈”向玉萍争取来的。“那时候我刚上任,琢磨着怎么为‘童伴之家’多争取点社会资源。”当时,向玉萍找到当地一家蛋糕厂寻求帮助,面对疑问,向玉萍翻起手机里一张张记录着孩子们笑容的照片,讲起“童伴之家”背后的故事,“蛋糕厂总经理很感动,当即表示愿意支持我们的工作。” 在张蓉操持的“童伴之家”,也有一大特色——孩子们在学校里获得了奖状,都会贴在这里。“每次去‘家’里,看着墙上贴满的奖状,我真的感到很幸福。”形成“一套工作体系”集智聚力确保关爱落地落实 “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全力以赴,而是更多人的力所能及。”向玉萍的感悟,说出了很多“童伴妈妈”的心声。 感悟背后,映射的是这些年“童伴计划”的发展轨迹。比如,项目启动之初提出的是选好“一个人”,但如今,“妈妈们”早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各项目点位上,“‘童伴妈妈’为主+各类志愿者协助”的工作力量已经成为标配。同时,各级团组织还广泛发动高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少年宫团队及各级青联、青企协、爱心人士和党政相关部门专业力量,常态化参与到项目中来。 “童伴妈妈”们本身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年,“童伴计划”项目执行部门严格把关“童伴妈妈”选聘、激励和进出关口,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岗前+任期”培训机制,定期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政策法规、心理健康关爱、安全自护技能、集体活动设计实施、沟通交流技巧方法等组织培训。目前,一支能力全面、业务过硬的“童伴妈妈”工作队伍已经形成。 不仅仅是人才,不少有条件的“童伴之家”也开始“扩容”。许春蓉所在的蓆草田社区“童伴之家”,把贡井老街的“宝贝”都利用了起来,省级文保单位南华宫、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等,都成了孩子们的日常活动研学实践阵地。 “童伴计划”的服务内容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今年寒暑假,团省委联动各级团组织集中实施“爱心蜀托”公益性假期托管,21个市(州)共设立托管点位1150余个,开设托管班次2700余个,服务少年儿童8.4万余人次,已经成为新时期“童伴计划”项目的一项品牌性工作。 数字化赋能方面,依托“天府青年云”数字化服务平台上线了“童伴计划”模块,开发出项目点位地图、分级管理、活动展示、资源共享等功能,各级团组织、“童伴妈妈”及监护人可实时掌握项目实施和儿童关爱服务情况。 种种“升级”叠加起来,当初的愿景——打造“一套工作体系”,如今已经照进现实。这些年,“童伴计划”项目机构职责、点位选定标准、运行督导细则、资金保障标准和管理办法等各类制度规定相继出台,项目的标准化实施有了更多依据。此外,由各级团委牵头,搭建起了日常工作信息和困难问题县、乡、村三级纵向递送,政法、教育、民政、人社、卫健等多部门横向联动帮扶的服务网络。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0年来,已经直接精准服务留守儿童等34万余人,帮助解决户籍、上学、医疗、救助等困难问题4.46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