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湖南村溱湖的摇橹船上,70多岁的徐五林一边摇橹划船,一边开心歌唱,在欢快的歌声里唱出了对当前生活的满意。
徐五林开心地说道:"我在溱湖景区摇橹20多年,划一趟才20多分钟,来回也就一个小时,不划船的时候还可以在景区其他地方帮忙,干得非常开心。"徐五林透露,现在有30多位老乡在溱湖摇船,每人每年能增加两万多元收入。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江苏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涌现出了一批兼具生态之美、产业之兴与文化之韵的乡村典范。日前,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跟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苏采访团走进泰州、南通,探寻江苏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方案。
姜堰区溱湖湾:构建农文旅融合的"溱湖模式"
摇橹船是湖南村与溱湖景区合作的旅游项目,船娘都是湖南村村民,现在摇橹船已成为村集体增收的支柱产业。摇橹船已由最初的4条船发展到如今70多条船,现有固定船娘35名,2024年摇橹船收入为175万元。
湖南村地处苏中里下河水乡腹地,坐落于里下河"三水交汇"之地的姜堰区溱湖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这里生态禀赋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已成为泰州姜堰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区"和"试验田"。
片区通过打造"一村一景"水乡风貌,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发展民宿经济、庭院经济,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溱湖湾片区深耕"溱湖簖蟹""姜堰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姜味食足"区域公共品牌,深度挖掘会船文化、禅修文化、状元文化,策划"春看会船、夏日戏水、秋品簖蟹、冬寻年味"四季IP,构建起了"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农文旅融合"溱湖模式"。
溱湖湾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片区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机制,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引导基金,引进"乡村CEO",通过"国企+强村公司+社会资本"模式提升运营专业化水平。同时,引导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入股,健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共享机制,让发展红利惠及民生。
兴化市东罗村:三方协作书写乡村蝶变篇章
兴化市东罗村,这座位于兴化垛田核心区域的村落,东邻千垛菜花景区、西接李中水上森林,2025年10月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其创新实践的"东罗模式",早已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样本。
"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是东罗村蝶变的关键。2017年,在兴化市政府主导下,民企作为社会资本方入驻,以"针灸式"改造理念,通过对现有建筑、景观、空间进行点状更新,最大限度保留村落传统风貌和村庄原有肌理,延续村落历史记忆,使农村更像"农村"。
在东罗村二期改造时,研学基地、东罗老街、耘朵民宿相继落地,10栋特色别墅、25间客房37个床位,临水而居的同时,游客可以感受水乡自然风貌,菜花节、黄金周期间这里更是一房难求。
产业与文化的双向赋能,让东罗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万科田园乡村业务负责人徐婧介绍,村里打造的“碧水东罗四季农耕研学”营地,通过农业展示、农耕体验、田园课堂,让游客深度感受垛田文化;推出的“八十八仓”农业品牌,联合科研机构从种植到营销全链条发力,兴化大米、大闸蟹等产品通过线上直播走向全国,附加值显著提升。
更重要的是,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闲置土地作价入股合作平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上涨。2024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28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6元,村民食堂的阿姨、民宿的服务人员、研学基地的向导,都是“家门口就业”的本村人,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受益者。
如皋市钱长村:从单一种植向“草坪+文旅”跨界突破
如皋市如城街道钱长村持续放大延伸“草坪+”模式,实现产业、生态、民生协同发展。围绕“从林草地到体验场的价值跃升”目标,钱长村以“产业基底+创意嫁接”为核心模式,推动草坪产业向多元场景延伸。
“重点打造蜗牛艺术营地,整合科普教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等功能,将其作为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构建特色乡村体验场景。”如城街道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刘卫介绍道,同时,引入“乡村CEO”角色,负责乡村振兴项目的整体策划、运营管理以及村庄品牌营销,有效提升草坪产业附加值,实现从单一种植向“草坪+文旅”的跨界突破。
据悉,为实现产业长效发展与村民共同富裕,钱长村建立起“高校/企业+村集体”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力量构建共富生态。一方面,打造草坪科技小院,为草坪产业注入科技动能;以蜗牛营地为重点吸引更多乡村主理人入驻,丰富乡村产业业态;另一方面,与迈冠体育签订合作协议,定向种植高端足球草坪,推动草坪产品向高价值领域拓展,通过多方联动实现产业增效、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通过机制创新激活资源要素,江苏让产业有活力、村民有收益、乡村有未来,深刻诠释了“以人为本”的乡村振兴内核——唯有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让乡村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