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裁判的价值在于执行。在花溪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让生效判决从纸面文字转化为当事人实实在在的权益,在执行的“最后一公里”上,以辛勤的汗水和无数个不眠之夜,书写着司法为民的动人篇章。10月24日,记者走进花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记录他们的一天。
清晨9点,花溪区人民法院立案窗口前人头攒动。“您好,请出示生效法律文书和身份证明。”这样的提示,立案工作人员一天要重复上百次,还必须专注案卷,对每份材料进行细致审查。
当遇到因材料不全而烦恼的当事人时,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耐心,严格按照“一次性告知”原则,详细指导当事人补充材料,避免多次奔波。“倾听有耐心、指导要细心、办理要专心”,这“三心”工作法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工作中,让司法的温暖从当事人踏入法院的第一步起就开始蔓延。一位前来立案的当事人说:“工作人员特别耐心,原本担心手续问题,没想到他们解释得非常清楚,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上午10点15分,一阵急促的提示音打破了执行指挥中心的宁静——“被执行人账户有新进账!”书记员在每日例行的网络查控中发现了重要财产线索,法官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审核线索、制作法律文书、申请加盖公章,整个流程紧张有序。仅10分钟,系统便显示“冻结成功”。
“从发现财产到完成控制,我们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执行工作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必须在被执行人财产转移前完成‘精准狙击’。”这支由两名法官与5名书记员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每日要筛查数百条线索。
为保持对被执行人的高压态势,“快速反应部队”刚完成线上“精准狙击”,线下又立即投入一场脚力与耐力的拉锯战——而这场田间地头的较量,便由执行法官周义(化名)接力开启。
执行法官周义的上午,从一段3公里的乡间小路跋涉开始。根据申请人提供的模糊线索,他带领法警深入偏远村落,多方打听被执行人的下落。“在执行工作中,一旦找到被执行人就要做通他们的工作,主要靠的就是毅力和智慧。”周义说。
当天,经过一番努力,他们找到了被执行人。周义没有简单地送达传票了事,而是耐心地释法明理,详细告知其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和拒不履行的后果。“执行工作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耐心。很多时候,被执行人并不是不愿意履行义务,而是对法律不了解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周义说,在他的耐心劝导下,被执行人认识到错误,表示将积极配合履行义务。
下午回到办公室,周义又马不停蹄地梳理案情,这时,一位情绪激动的申请人找上门来。周义一边倾听申请人的诉求,一边详细解释下一步的执行计划。“我们执行法官常常要在维护法律权威和传递司法温度之间寻找平衡,既要让被执行人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也要让申请人感受到司法的关怀。”周义说。
下午5点,在执行异议团队的办公室里,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进行。大家围绕一起案外人异议案件各抒己见。“这份购房合同签订早于查封,但未办理过户,权利能否成立,必须慎之又慎。”一名法官说,执行异议处理关系到当事人的重大权益,必须严格依法审查。在这里,每一份材料都被反复审阅,每一次听证调查都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晚上6点,当大多数人结束一天的工作时,花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仍是一片忙碌——快执团队正紧张地拟定夜间行动方案,准备对长期逃避执行的“老赖”进行突袭;繁案执行团队的法官们伏案整理材料、研究复杂案件的执行对策;异议团队的成员们字斟句酌地拟写法律文书……
“执行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执行局相关负责人说,“立案窗口是‘先锋’,负责案件的初步受理和引导;快执团队是‘尖刀’,能够快速出击,处理一些简单的执行案件;普通执行团队是‘主力’,承担着大部分执行任务;异议团队是‘后卫’,负责处理执行过程中的异议和纠纷。只有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我们才能打赢执行的硬仗。”
夜越来越深,执行局依然灯火通明,它照亮了公平正义的道路,也见证了花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干警们为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权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章婧
(《让公平正义“落地生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