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时值秋冬种关键时期,连日来,乌当区下坝镇岩山村村民王章良熟练地驾驶轮式旋耕机翻犁土地,在该镇谷坝村的田地里划出一道道齐整的线条。这个曾经的普通农户,如今有了双重身份:贵州丰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和农机操作员。
“这个月,我们丰农公司接到了谷坝村的订单,要给村里的合作社翻犁12公顷左右的田地。”王章良说。
岩山村是乌当区管辖面积最大的一个村,这里海拔落差大,坡陡石多,耕地有限。村民曾自嘲“岩山,岩山,山高石多,出门爬坡,一不小心骡子马儿滚下坡”。
面对先天的自然条件限制,岩山村村民在村“两委”带领下,凭借独特的土壤优势和竹子资源,曾尝试发展樱桃、桑葚种植等产业。最兴盛的时候,岩山村还被誉为“樱桃之乡”,但这些产业最终都因各种原因停滞。
“岩山村资源有限,依靠‘单打独斗’走不长远。”岩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光辉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发展要多元化、抱团式发展,才能推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转机出现在2024年2月。彼时,贵阳出台《贵阳贵安健全“1+1”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发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村民入股合股经营的“1+1”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式。
有了政策支持,村“两委”立即行动,通过入户走访,举行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小组会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经过反复商议,最终确立了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方向。
2024年3月,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岩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控股、18位村民入股成立贵州丰农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周边村镇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岩山村也由此踏上从资源型农业向服务型农业的转型之路。
公司成立后,业务不断发展。2024年,丰农公司完成机耕面积23.52公顷,机收作业0.27公顷,服务农户42户,实现营收4.2万余元。今年上半年,丰农公司完成机耕面积约21.83公顷,服务农户约50户,预计今年机耕面积将突破33.33公顷。
在当地各级政府支持下,丰农公司今年又添置了旋耕机、收割机、挖掘机、运输车和植保无人机等10余台农机,逐步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了“耕、种、管、防、收”一体化全流程服务。
王光辉粗略算了一笔账:根据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下坝镇8个行政村单季平均机耕面积约15.11公顷,按0.06公顷90元的服务费计算,仅服务本镇,丰农公司单季就可实现近2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我现在不愁业务,愁的是如何补短板。”王光辉说,农机一年只有4个月的耕作期,剩余的8个月都闲置,但折旧、保养等成本却一分不少。
如何盘活这段空档期?岩山村将突破口锁定在“农民学校”上。“这栋教学楼可改为学员宿舍,那边的办公室做成多媒体教室,校门旁的房间翻新为学员食堂……”在村集体闲置的岩山小学操场上,王光辉说,村里正计划盘活这处闲置资源开办“农民学校”,开展就业创业和农机操作等培训。“这样既能消化农机闲置期的成本,也能为周边农户提供技能服务,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到“主动造血”的农业服务输出,岩山村正在探索一条适配山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如今,随着新型集体经济持续壮大,这个曾被大山困住的村庄,正一步步朝着“村美民富”的幸福愿景稳步迈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黎荣
(《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引擎”驱动乡村经济“加速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