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政策调整,今年中国风电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如何应对电价和消纳波动带来的投资收益不确定性,成为目前企业面临的挑战。”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电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5)(下称“大会”)上可窥一二。在这个被誉为风电产业发展“风向标”与“晴雨表”的年度盛会上,众多新品集中发布,但企业“亮实力”不再聚焦“更大机型”而是“更高价值”,拥抱人工智能、集成融合发展成为行业发展关键词。
市场化重塑投资逻辑
“十五五”期间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量不低于1.2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年新增装机不低于1500万千瓦。确保2030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到2035年累计装机不少于20亿千瓦,到2060年累计装机达到50亿千瓦。
全球1000多家风能企业的代表在大会上联合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2.0》(下称《宣言2.0》),明确了上述风电产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需要采取的行动。与五年前同样在这一大会上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相比,《宣言2.0》提出的“十五五”期间年新增装机容量目标翻倍,2030年、2035年、2060年风电累计装机目标增幅均超六成。这样大幅调整的背后,是“十四五”期间,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翻倍。
“风电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目前也面临一些新的形势和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在大会上说。
今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并要求各省市在2025年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受此影响,风电项目经营收益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电量上有保障小时数,价格是固定电价来计算收益,现在价格和电量变得不确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有稳定的收益,对风电项目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潘慧敏说。
这一压力也传导到了风电制造端。去年底开启“反内卷”以来,行业低价恶性竞争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今年上半年风电机组各机型的中标价格已经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价。但在众多企业看来,“反内卷”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逐层、逐级推进。
“当前新能源投资的核心已从固定收益模型转向如何应对交易市场上的不确定性。”黄虎表示,目前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大,首先是短期投资和长期价值的转变,投资者习惯看短期投资和纸面收益来决策,其次是合同条款关于电量、功率曲线和质量条款的过度要求和承诺,已经完全突破基本设计和理论的常识。
加速拥抱人工智能
“未来的风机业务发展将着重解决确定性问题。”黄虎所提到的“确定性”,包括风机的功率预测、负荷预测等,以实现整体的供需预测,这将直接决定电价预测。
大会上,远景能源推出了“物理人工智能”产品矩阵,其中包括全球首个AI风储一体机,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天机”气象大模型和“天枢”能源大模型,能够让风电场的收益提升20%以上。
“我们的产品每日产生约1500GB数据,这些数据必须通过AI级算力和算法处理,才能实现风机的智能化升级。”远景能源功能特性产品线总经理张普向记者解释说,“天机”气象大模型可以实现分钟级、20米精度气象预测;“天枢”能源大模型则具备百亿级运算能力,覆盖感知、决策、调度全流程,可实时处理声音、视频、雷达、热力等多维度传感信息。
这并不是个例。记者注意到,今年风电装备企业不约而同地推出了AI融合的创新产品,行业的核心价值标准从单纯追求“最低度电成本(LCOE)”转向更加注重“最高发电收益”的创造能力。
例如,发布了一款初步具备“经理人”思维的交易型风机,理念是将过去传统的“有风就发电”的“被动模式”,升级为根据电价波动灵活发电的“主动模式”,高电价时多发电,增加收益,低电价时少发电,“保存实力”。同时,这款新风机的设计运行寿命也将同步延长5年,综合测算,在全生命周期内,新系列产品比传统同规格产品获得发电项目收益率提升2%-2.5%左右。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梁志鹏认为,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应发展“适网型”技术装备,同时电网侧也应打造“适新型”智能电网。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应全面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解决新能源并网运行和供需平衡问题。
集成发展开拓新空间
随着企业生存和发展方式变革,集成化融合式发展也成为风电行业破局的必然趋势。
“单一的风电项目发展已到天花板,仅靠‘发电上网’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必须拥抱综合能源解决方案。”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直言,风电需要更多参与到如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离网制氢制氨及其衍生的绿色化工领域。通过这些模式,大幅提升绿色能源的消纳能力,真正打破行业天花板。
记者在大会现场看到,多家企业都亮出了风电与储能、氢能等多种能源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展区中央,一座集海陆场景于一体的大型沙盘成为焦点,生动呈现了风、光、水、储、氢等多领域融合创新的成果。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抽水蓄能技术实现能源灵活存储与调配,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构网型PCS具备惯量支撑、阻尼控制、独立启用等独特功能,可高效调压调频;制氢技术融合直接海水制氢、碱性制氢、PEM制氢多技术路线装备,形成海上风电离网制氢整体解决方案。
也针对山沟、大基地、超低风速、深远海等新兴场景,推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并通过“风电+”模式实现产业融合。“为应对风电开发新形势,我们正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张瑞说。
从“内卷”向“外拓”,风电行业延伸价值链还体现在国际市场的布局。
“做深做透单个市场比泛泛的全球化更重要。目前,运达能源已在越南、巴西等地推进研发本地化。”运达能源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魏敏呼吁行业携手努力,通过从“价格接受者”向“价值创造者”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未来十年将是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风电规模有望实现三倍增长,使得年新增装机容量从目前的1.3亿千瓦跃升至3亿千瓦。”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主席、全球风能理事会CEO Ben Backwell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