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调审执管”七日救活高新企业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 本报通讯员 古笑言 曹澜曦   “连我们最担心的贷款难题,法院都提前想到了!”四川某新能源材料公司负责人握着眉山市东坡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的手,难掩激动。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这家手握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还曾斩获省级奖项的本土新能源龙头企业,正因6000多万元债务纠纷陷入“停摆危机”——资金链断裂、300多名员工工资被拖欠、40多人被迫离职、3亿元技改贷款审批受阻、固态电池研发项目停滞……   在企业存亡的“生死关头”,东坡区法院不是简单采取查封扣押的“硬措施”,而是启动“立调审执管”一体化机制,以“分类施策、快速解困、长效护航”为思路,7日内全额兑付员工工资、执结全部7起案件,还助力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拿到3亿元技改贷款,让这家陷入困境的高新企业重回良性发展轨道。   这正是东坡区法院在涉企案件执行中,坚持善意文明司法、分类精准施策,助力优质企业纾困重生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院持续深化“立调审执管”一体化机制,在立案阶段提前考虑执行,在审判阶段兼顾执行可能,在执行阶段灵活运用“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举措,力求打通梗阻、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6000万元债务拖垮高新企业

  今年7月,东坡区法院接连收到7份执行申请,申请对象均为四川某新能源材料公司,案件涉及拖欠银行贷款、原材料货款、建筑工程施工款等,总标的额超6000万元。   执行法官调查发现,该公司有对广西北海一家新能源材料公司的到期债权,随即迅速赶赴北海扣划应收账款1500多万元。   “除了追回的款项与还清全部债务仍存在较大缺口外,外债集中爆发下,公司极大可能存在欠薪问题。”东坡区法院执行法官杨云分析,虽然目前法院尚未收到该公司员工追讨薪资的相关案件,但从公司经营情况分析,仍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为摸清企业真实情况,执行团队先后走访园区管委会、企业生产车间。园区管委会负责人坦言:“这是我们园区首家入驻企业,从事锂电池材料研发,还设有自己的研究院,就是近两年转型期遇到了坎。现在300多名员工没拿到工资,40多人已经离职了,有些申请劳动仲裁的员工,连欠薪和补偿金都没拿到。”   而在企业车间,四川某新能源材料公司负责人的焦虑更直接:“我们正在搞技改升级,要生产高端电车的固态电池,本来前景很好,现在全被债务‘卡了脖子’!银行的3亿元技改贷款还在审核,可我们成了被执行人,信用评价一落千丈,贷款大概率要黄……”   一边是6000多万元的债务窟窿,一边是300多名员工的生计,还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机遇——执行团队意识到,这起执行案件不仅关乎“案结事了”,更关乎一家高新企业的“生死存亡”,甚至影响地方新能源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三剂良方”解企业燃眉之急

  “‘搭把手’,这家公司就能缓过来。多次分析后我们意识到,强制执行只能解决眼前案件,帮助企业诚信经营重回良性发展轨道才是利于长远的选择。”综合考虑案件的复杂情况,东坡区法院执行团队将案件上报院“切实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   东坡区法院院长白晟牵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带队实地调研企业涉执情况,统筹“立调审执管”全流程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东坡区法院“对症下药”开出“三剂方子”——分类还款、快速发薪、修复信用。   第一步,分类制定案款分配方案,让已划扣的1500多万元案款发挥最大作用。执行团队全面梳理公司被执行案件,发现1500多万元基本能覆盖员工欠发工资和其中6笔欠款。   对于四川某新能源材料公司,执行团队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在保障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债务化解。一方面,法院组织公司与最大债权人进行协商,以公司股权质押,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其不参与此次案款分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公司与其余债权人达成和解,适当降低受偿金额,保障申请执行款快速兑付到位。当月,7件案件全部执结。   第二步,内外多部门联动降低员工维权成本。法院了解到,该公司员工虽然多次询问工资发放事宜,但也同时表示,不希望与公司“闹僵”。而除被执行案件外,该公司还有4笔待还欠款,若直接将剩余案款打到公司账上,可能会被用于其他“急用”。   为尽快将薪酬发到员工手中,法院抽调执行局、立案庭、调解中心20多名干警成立融合专班;联合市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调解组织共同开辟“薪酬发放绿色通道”,通过调解,“柔和”推进员工工资发放。   市总工会和法律援助中心收集员工诉求,指导员工在线申请、委派给入驻法院调解中心的调解员,调解后申请司法确认,快速形成执行依据。进入执行后,法院统筹多部门力量,建立多个工作小组,分类快速开展工作。从立案到集中兑付300多名员工工资,全程仅用7天。

信用修复让公司“活”过来

  “债务清了、工资发了,可信用坏了,还是贷不到款。”就在企业负责人以为“曙光在前”时,新的难题又出现了。为帮企业卸下“信用包袱”,东坡区法院在案件执结后,第一时间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屏蔽了企业的执行信息,及时恢复其信用评价。   信用“破冰”后,企业的贷款审批迅速推进:8月31日,首笔1.5亿元技改贷款到账;9月初,第二笔1.5亿元贷款顺利获批。两笔资金注入后,企业停滞的固态电池技改项目重新启动,生产车间恢复往日忙碌,甚至还新招了20多名技术工人。   近日,白晟带队回访,并结合此次案件情况,针对性地为公司提供法律指导,建立了常态化联络机制,助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法院不仅帮我们解决了债务危机,更救活了公司。”公司负责人感慨,司法助力下,企业顺利实现了清债、发薪、运行三重目标,公司当前运转良好,技改新项目按期推进,生产经营活动一切正常,下一步公司将发挥产业链上游优势,为新质生产力贡献“含绿量”“含新量”。   据了解,眉山两级法院近年来完善落实“立调审执管”统筹协调一体化工作模式,实现执行质效与实效双提升。今年以来,已帮助74家被执行企业脱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