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评价改革应从“论文独木桥”转向“多元立交桥”


(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丽 □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   “又到了熬夜改论文的时候”“毕业论文送掉老师半条命”……每年毕业季,类似的吐槽都会在高校师生群体中刷屏。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的“实践成果替代毕业论文”政策,再次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废”这一话题推向舆论焦点。   支持取消者认为,毕业论文已沦为“形式主义”,与实践脱节、质量低劣;反对取消者则强调,毕业论文是学术训练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这场“存废之争”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改革的核心不应是“要不要论文”,而应是“如何构建适配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体系”,让毕业评价真正回归“衡量学生能力、引导教育质量”的本质。未来的毕业考核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更加符合社会人才期待,实现从“论文独木桥”到“多元立交桥”的转变。

系结构性矛盾

  “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看似是对一种考核方式的讨论,实则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与现行单一评价标准之间的深刻冲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目标也从“培养少数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专门人才”,但评价体系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传统的‘唯论文’评价模式,更适应精英化教育的需求,却难以满足普及化阶段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才是‘存废之争’的根源”。   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意味着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职业规划差异显著。   有业内人士举例道:有的学生擅长学术研究,适合通过论文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有的学生擅长实践操作,更适合通过项目、作品等展示能力;有的学生擅长创业创新,能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如果用同一把“论文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显然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养。   但反对取消毕业论文的观点,同样有充分的依据。   西南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监察法教研室副主任袁浦认为,不能因为“部分论文质量差”就否定毕业论文的价值。毕业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一次完整的学术训练。通过撰写论文,学生能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严谨论证、如何规范表达,这些能力不仅对学术研究重要,对工作也有帮助,比如写报告、做方案都需要这些能力。   袁浦进一步指出,“毕业论文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可通过优化选题解决:“很多高校的毕业论文选题都要求‘结合实际’,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研究‘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法律问题’,工科专业的学生可以研究‘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如果选题能贴近实践,毕业论文就能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则从法律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强调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论文作为一种成熟的考核方式,能系统检验学生的理论功底、逻辑思维和学术规范意识,这是其他单一考核方式难以替代的。”姚金菊说,虽然实践成果也能反映学生能力,但学术训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因为追求实践而放弃学术基础。

破解质量困境

  不能因噎废食,毕业论文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解决,而不是简单取消——这是受访专家的共识。   “针对论文抄袭等问题,当前各高校花大力气进行抽检、查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术不端,但往往治标不治本。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查重,催生了‘降重’生意,甚至出现了利用AI‘代写’论文的新问题。”袁浦说,但这些都不构成质疑毕业论文存在必要性的理由,相反,正是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需要在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上多下功夫。例如前置培养:将学术训练融入整个培养过程,而非毕业季的“突击工程”。再如加强指导:提高师生比,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指导每位学生。同时对不同类型高校、专业设置不同的论文标准等。   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低劣、学术不端、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多所高校已开始探索改革路径,从选题、指导、评审等多个环节入手,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今年,教育部印发了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在姚金菊看来,教育部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的做法,正是一个关键信号:对于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目标的职业教育,毕业论文的鉴定效能显著下降。对这些学生而言,一份项目报告、一件技术作品或一项专利更能精准反映其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替代性评价的难度未必更低,但其针对性更强,因而对特定目标更为“有效”。   “但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而言,毕业论文至今仍是适用最广、系统性最强且相对成熟有效的考核方式。”姚金菊说,其核心优势在于完整复现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提出问题、文献批判、方案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到规范成文的全部流程。这种综合性训练,能够系统检验学生的理论功底、逻辑思维和学术规范意识,这是任何单一课程考核或分散评价难以替代的。

加强分类指导

  那么,毕业评价改革未来将何去何从?   姚金菊建议,高校应结合自身定位采取差异化措施:对于研究型高校,其对学生的培养会偏向于学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毕业论文仍将是这类大学的主要毕业条件,但标准会更严格,同时允许学生以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代替毕业论文;对于应用型院校,其对学生的毕业考核可侧重实践问题的分析,可通过毕业设计、调研报告、艺术作品等方式完成毕业。   袁浦认为可以参考以下方向:首先是多元化,从单一论文走向论文、项目、作品、竞赛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其次是分类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方向采用不同的毕业考核标准,例如职业本科已明确“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而学术型高校和基础学科可保留并优化论文要求;再次是过程化,毕业评价不再只看最终成果,而是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与成长;最后是协同化,通过跨专业、跨校、校企联合等模式,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在蔡海龙看来,本科毕业评价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院校及其学科专业的独特性,构建一套多元化、分类别的评价体系,让毕业考核真正回归精准衡量与特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的上来。   他举例说: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其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原始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毕业论文作为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与关键训练环节,不仅不应被削弱,反而应作为核心评价环节予以强化。改革的重点应置于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督,从而确保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作用。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于服务产业一线的高阶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处理好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并着重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其毕业评价范式不必固守传统的学术论文形式,而应积极探索以高质量的设计项目、技术报告或深度案例分析等多元化实践成果作为替代,以此更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专业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