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罗学娅
“百米步道藏春秋,一砖一瓦皆是情。”当重庆江津横街子的这条信息跃入眼帘时,就如一粒石子投入我的心底,心湖瞬间激起层层涟漪。这可是一条藏着外婆故事的神秘老街啊,我对它的向往,再次被悄然唤醒。
幼时,母亲忙于教书,父亲投身山区水利建设,常年不在家。是外婆以温暖的怀抱和勤劳的双手,悉心呵护着我们四姊妹长大。外婆爱讲故事,我们都是听着她讲的故事长大的。在外婆的故事里,常常会出现一个叫江津横街子的地方,它是那样美好而又神秘,吸引着我去揭开面纱。
长大后,我曾两次到江津寻找横街子,但都无功而返。这条外婆故事里的老街,仿佛深藏在时光迷雾中,踪迹难觅。外婆虽已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但她的音容笑貌、她讲述的故事,始终鲜活在我脑海。去江津横街子寻找外婆的故事,我从未放弃。
循着那条网络信息,我邀儿子驱车同行。130多公里的高速路,两个小时不到就抵达了江津。当“圣泉街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跳陡然加快,马上就要见到外婆故事里的横街子了。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我心生疑惑:狭窄的石板步道,宽不过三四米、长仅200多米。两旁的破旧老房子,大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斑驳的墙面、褪色的门窗,与外婆故事里车水马龙、烟火缭绕、热闹非凡的横街子大相径庭。
外婆口中的横街子,可是商贾云集的繁盛之地。客栈里南来北往的客人带来各自的地域风情,私塾院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油坊里飘出浓郁菜油、茶油香,茶馆里喝茶的堂客们谈天说地,酒肆中醇香四溢……光听着这些,便让人心驰神往。
好在“圣泉”仍在,它就是外婆故事里的“乘泉”。传说1800多年前,术士乘泉奉诸葛亮之命,入川寻得这“几”字形江湾,深信此地“最适宜生儿育女”,他在横对“几”字江湾的坡地上搭建茅屋“开坛授艺”,给这片土地播下希望的种子,滋养出了“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淳朴风气。这就是后来的“横街子”,而眼前的“圣泉社区”,显然是因“乘泉”而得名。
没想到,乘泉种下的希望,竟在1000多年后成就了外公外婆的梦想。20世纪30年代初,横街子生猪生意兴隆,猪鬃资源丰富,年轻的外公外婆便在横街子创办了一个小小的猪鬃厂,产品主销日本。厂子规模不大,有20多个员工,但也经营得红红火火。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和诸多爱国商人一样,外公拒绝与日本人通商,毅然关了厂子,举家迁回故里荣昌,过起了农耕生活。
漫步老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饭点。忽然,蒜苗炒回锅肉的浓香随风飘来,我顺着香味寻到小巷深处,外婆系着蓝布围裙的背影,瞬间从记忆深处浮现眼前。小时候物资紧缺,总盼着外婆炒回锅肉“打牙祭”,肉香裹着蒜苗香,吃一口下去,能香到骨子里——那是刻在我心里的“最美佳肴”。
正午的阳光,透过百年老黄葛树茂密的枝叶,星星点点洒落在蜿蜒的青石板小道上。漫步其中,恍若穿越时光隧道。望着几江微浪拍岸,仿佛能侧耳聆听外婆清脆的捣衣声;看见街边喧闹的菜市场,似乎能竖耳细听外婆的讨价还价声;码头上,仿佛看见外婆迎接外公时的喜悦和远送外公时的不舍;街边古井,一汪清水,仿佛仍静静守护着外婆打水时的娇美容颜……
原来,横街子从未老去,它就像一本古朴厚重的老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外婆用青春岁月书写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在我的血脉里流淌,如同一股永恒的暖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漂泊至何方,它都始终滋养着我的灵魂,让我明白根之所在、心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