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响应世界城市日“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全球倡议,更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10月26日,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在上海普陀信泰中心隆重举行,聚焦“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的主题,共话创新、共商合作,既是响应世界城市日“城市转型与发展”的全球倡议,更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活动主会场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马欣,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胜,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改委主任顾军,江苏省发改委主任、省数据局局长沈剑荣,无锡市委副书记、市长蒋锋,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洪继梁,上海市科委二级巡视员李祖兴,江苏省驻沪办党组书记、主任崔巍,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新忠,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曹阳,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郑晓明,无锡市副市长周文栋,常州市副市长潘冬铃,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南通市副市长凌屹,扬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朱定金,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克,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秦猛,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保智,滁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姚凯,马鞍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迎锋;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亮,普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谈上伟,普陀区政协主席杭春芳,普陀区委副书记赵勇,普陀区委常委、副区长李荣华,普陀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魏静,普陀区副区长胡建会,普陀区政协副主席翁华建;黄浦区副区长王滨,徐汇区副区长陈勇,闵行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宇祥,宝山区副区长杨涛,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朱效洁,青浦区委常委、副区长李峰;党委副书记、行长施红敏,党委副书记、行长袁军,以及上海市其他区和相关部门,沿沪宁各市牵头单位,特邀企业代表、外宾代表等共同参加。
顶层设计,擘画科创产业协同新格局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到,持续提升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影响力,以“城市之治”讲好“中国之治”。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贯通长三角的经济大动脉和“金边”,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9市(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2024年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11.8%,占长三角经济总量48%,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市科技公司集聚,堪称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经济轴线。
自今年2月份以来,普陀区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主动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普陀力量。主要围绕“一二三四五”(一条主线、两个关键、三张清单、四个定位、五大行动),即紧扣服务大局这一条主线,着眼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通过挖掘梳理各地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努力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创新“一条链”、产业“一幅图”、要素“一张网”、服务“一站式”、市场“一盘棋”等五方面工作。
活动现场,胡广杰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莅临本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今天,我们以“世界城市日”活动为契机,共同推动沿沪宁城市协同创新,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也是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的务实行动。普陀区始终聚焦国家所需、沪苏所盼,坚持服务至上、主动作为,加快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期待与大家一起,在科技创新的“上半场”上犀利突破,在产业落地的“下半场”上共创佳绩,共同书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崭新篇章。
机制创新,激发双向赋能乘数效应
在本次活动备受瞩目的发布环节,普陀区携手人民日报的人民发布厅专栏,共同发布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一批聚焦前沿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正式亮相,同时,“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及技术经理人联盟也同步发布。这是沿沪宁协同创新从蓝图走向实践、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推进的关键一步。
首批发布的沿沪宁创新联合体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体现。这些创新联合体以市场为导向,由龙头企业或顶尖机构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院所,致力于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共同提升区域产业链的安全与韧性。
为更好地集成沿沪宁城市资源,推动技术方与需求方有效链接、便捷可及,活动同步发布了“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在线平台作为移动的“协同枢纽”,集成六大核心功能:政策信息发布、科创资源共享、技术供需对接、科技金融对接、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成果展示,实现创新要素的“一站汇聚”与“线上速配”。
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汇聚来自沿沪宁各个城市的74名技术经理人,将作为“科技红娘”深入一线,推动技术交流与联合攻关。现场,来自沿沪宁沿线9座城市的技术经理人代表开展了2.3亿元的联合需求发榜。同时,普陀区将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开展专业培训,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破解转化“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现场,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开展“首批沿沪宁金融产品”发布和联合授信,其中,上海银行发布了“沿沪宁创新贷”产品,江苏银行发布了“沿沪宁产业创新贷”产品。通过构建涵盖投融资、产业链、政府资源的三维服务生态,更好惠及沿沪宁产业链上更广大的中小企业,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产融结合,为沿线城市科创产业发展注入金融“强引擎”。
引领未来,塑造产业发展新范式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城市如何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智慧升级?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院士在主旨演讲中,以深入浅出的讲解、鲜活生动的案例,指出当前城市在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调了科技是推动城市资源消耗下降的关键力量,提出需以科技手段优化资源利用、支撑城市发展,打开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协同发展的新视角。
翻开长三角区域地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犹如一条珠链,将沿线城市和区域连在了一起,串起了产业合作,也联起了协同发展。在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市长沙龙环节,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八位市长围绕“共同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加强产业跨区域协同”的主题,共话合作、共谋发展,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破圈融合、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沙龙结束后,为进一步明确未来方向,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提供指引、共绘蓝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各市领导及合肥、滁州、马鞍山三位协同创新观察员城市领导共同上台,启动“沿沪宁协同创新三年行动倡议”,推动城市合作、产业创新的协同路、创新路进一步延伸。
大会同期,沿沪宁创新成果交易会在信泰中心39层同步举办。据统计,活动共吸引沿沪宁及周边地区50余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