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高质量发展依然是“十五五”的主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备受瞩目,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在整个公报中,多次提及高质量发展,并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在“十五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首。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需要应对的外部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国际秩序剧烈变动,欧美主要经济体也在经受来自内部的强烈不确定性。
无论国际形势怎么变,中国的发展思路始终没有变,对内追求高质量发展,对外追求高水平开放。
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伴而行。追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告别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全面走向集约型,不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
追求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经济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切身实践。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破除旧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种市场主体活力,让“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大有可为。
正是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才使得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具备了更系统、更深层次的韧性。
这种韧性,先是横向的兼容并包。作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齐全的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完整齐备,中高低端技术和制造业全覆盖,保障了中国经济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韧性,还表现在纵向的有力突破。高科技迅速追赶补短板,创新驱动成效彰显。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科技实力跃升,新兴产业成长,绿色低碳转型有目共睹,单位能耗明显下降。
高质量发展承上启下,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下一个五年的破局之策。
公报中在论及中国经济基本面时点出了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如何再上一个台阶?一定是改革推进和科技创新,将上述优势不断强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比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坚决破除阻碍建设的卡点堵点。就是要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割韭菜”、内卷,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用更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维护劳动者利益。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关键在于创造新产品、新模式、新场景,这些都将来自于不断强化的创新能力、不断被激发的市场活力。
消费增长的关键则在于个体收入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完善、整体分配的公平。扩大内需,要保障就业和收入的稳定以及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高质量发展之下,“十五五”的宏观擘画会与每个普通人都发生关系。
无论是整体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还是具体的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具体领域的行动指南,也贯穿于经济、科技、民生等重要议题。
从“一五”到“十五五”一脉相承,其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的长期主义。一以贯之追求高质量发展,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经过“十四五”的验证,“十五五”将更加值得期待。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