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守护公共利益和美好生活的坚实盾牌


   郭琦/文字 张东魁/制图   郭琦/文字 张东魁/制图

  ◎引语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根据日程安排,检察公益诉讼法草案将提请本次会议审议。这对于检察公益诉讼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按下了启动键。基于十年探索实践取得的良好成效,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为检察机关携手各方共护公益、共促治理的重要依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案的办理,为广大电信业务从业者敲响承担反诈责任的警钟,也为反电信网络诈骗公益诉讼树立标杆,让电信网络诈骗上游环节存在过错的相关主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10月1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检察院检察官陈述完最后意见,并经过十几分钟的评议后,浙江省首例反电信网络诈骗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当庭宣判。法院支持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6名被告被判承担共50万元公益损害赔偿金,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据统计,2015年7月至今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2.4万余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110.2万件,民事公益诉讼12.2万余件。

  上述案件,是100余万件检察公益诉讼案件中的一件,是公益诉讼检察官依法履职的一个缩影,也是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实践中的一次生动具象化。

  顶层擘画

  从探索建立到发展完善的制度演进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诞生与发展,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见卓识。

  为期两年的试点结束后,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最初确立的4个法定领域成为彼时检察机关守护公益的“主战场”。

  然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公益保护的需求也日益广泛。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时,陆续增加检察公益诉讼规定,逐步拓展到英雄烈士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文物保护等10个新领域,目前已有26部现行法律规定了公益诉讼条款,共涉及14个领域。

  2024年12月20日上午,检察公益诉讼10周年座谈会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与会嘉宾共同回顾检察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畅谈在维护公共利益、促进法治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并热烈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实践的10年间,办案数量不断增长,范围逐步拓展,促进了政府依法行政,维护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重在办案

  从大江大河到急难愁盼的坚强守护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效能通过办案得到充分释放。十年多来,全国检察机关牢记职责使命,聚焦国家治理的重点领域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问题,办理了一大批有影响、效果好的公益诉讼案件,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在从“有”向“优”转变。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介绍了由最高检立案、环渤海地区和入海河流上游相关检察院共同参与办理的环渤海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公益诉讼专案。

  针对跨区域、跨流域和重大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存在阻力和障碍的问题,最高检专门下发通知,探索建立全国重要江河湖泊跨区域行政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近年来最高检直接办理的万峰湖、南四湖、珠江水环境以及长江船舶污染治理等跨省际流域生态治理专案,不仅有效改善了水体水质,更从根源上推动了系统性治理机制的建立。这种“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模式,充分彰显了检察公益诉讼在破解重大治理难题中的独特价值。

  既有跨区域的大案,也有聚焦当地突出问题的“小案”。“我们注意到有群众在网络上举报养殖场污染的线索后,通过实地勘查、取样检测、调阅文件查实污染事实,并以公益诉讼立案。”重庆市綦江区检察院检察长许世兰向记者介绍了一起近期办理的畜禽养殖污染公益诉讼案。该院向生态环境部门和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建立巡查制度,将全区多个规模养殖场纳入重点监管。在检察机关推动下,不仅具体污染问题得到了解决,还促进了全区养殖业完成环保、技术和产业模式三项升级。

  “畜禽粪污治理是乡村生态振兴的‘老大难’。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针’,精准缝合监管缝隙,不仅督促解决了污染顽疾,更织就了产业绿色升级的新图景,为法治护航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本,实现了环境改善、产业升级、农民受益的多赢共赢。”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傅山祥这样评价道。

  据了解,检察机关办理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近58.7万件,占比达47.9%,全面守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202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上,各国司法、环保同行对生态环境公益保护中国方案给予高度评价。

  食品安全同样作为传统法定领域,近年来检察机关既监督农贸市场、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聚焦预制菜、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领域,检察机关针对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养老及医保基金等被骗取、冒领以及税收流失、恶意拖欠土地出让金、长期闲置土地等问题,办案近9万件,守护国家利益。

  聚焦“可诉性”

  以“诉”的确认推进公益保护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需求,检察公益诉讼的监督触角涉及更多领域:

  在安全生产领域,检察机关聚焦消防、特种设备、“九小场所”、老旧小区、危险化学品、低空飞行、交通等重点问题,持续督促整治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年平均办案量2万余件。

  在文物保护领域,检察机关开展长城、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石窟寺等专项监督活动,办理青海西宁宏觉寺被占用损毁等公益诉讼案,及时抢救了一批珍贵文物;

  在个人信息保护及反电信网络诈骗领域,向快递等信息泄露的重灾区“开刀”,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

  在特定群体权益保障领域,持续深化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新业态劳动者、农民工等特定群体权益保护,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药品说明书适老化改造、外卖骑手权益保护等案件,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2023年,最高检党组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指出公益诉讼检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在以“可诉性”提升办案“精准性”“规范性”。对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敢于通过“诉”的确认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数据显示,2015年7月至今年9月,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诉讼6.8万余件,其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8000余件,提起单独民事公益诉讼1万余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近5万件,提起诉讼的99.6%得到裁判支持。

  如何以“诉”的确认推进公益保护?在杭州市滨江区检察院提起诉讼的上述反电信网络诈骗民事公益诉讼案庭审现场,前来旁听的群众朴实的话语或许正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老年人对这些网络上的问题不懂,今天了解到还有这样的电信网络诈骗,有检察机关去提起公益诉讼,一定要加强防范、加强监管!”

  旁听庭审的还有电信业务从业者代表。滨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汤秋静告诉记者,电信业务经营者作为“反诈看门人”,本应是技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法律义务的关键履行者。这件案件的办理也是想警示相关的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相关规定,承担社会责任。

  凝聚合力

  从“独角戏”到“协奏曲”的保护新格局

  守护公益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之责、一家之功。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蕴含着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的内在基因。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的意见,30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专项决定,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发展离不开人大代表的监督与支持,他们为检察公益诉讼建言献策,提出的建议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充分体现出人大代表对检察公益诉讼的密切关注。

  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人力资源部行政专员黄美媚提出《关于推进互联网检察公益诉讼探索的建议》。针对网络治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专门赴杭州互联网法院作了调研。至今,杭州互联网法院已审理多起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案件,涉及利用“AI换脸”技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开盒”、反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网络治理问题。

  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推进检察公益诉讼深入开展”确定为当年最高检重点督办建议选题。此后的7年间,“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多个建议被确定为最高检重点督办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布一批通过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民生福祉的典型案例。其中“加强特定群体权益法治保障——最高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部门采纳代表建议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贯彻实施”案例入选。

  同时,最高检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横向协作,联合水利部启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专项行动,推动解决一批节水控水突出问题;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整治乱占耕地专项试点,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与农业农村部联合部署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监督,督促整治选址不合规、质量不达标、建后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开展全国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行动,推动7772处设施得到修缮……

  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根植于人民,实施也必须依靠人民。最高检创新建立了“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有效拓宽了案件线索来源。目前,该平台已汇集志愿者12万余人,提供了超过3万条有价值的案件线索。此外,检察机关还积极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机制,让民意“直通车”与司法“快车道”同频共振,持续丰富公众参与公益保护的形式与载体。

  走向世界

  从本土实践到国际共鸣的法治回响

  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独具特色、独树一帜,既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也为世界法治文明贡献了公益保护新样本、新形态。

  2022年4月,张雪樵致信巴西联邦检察院副总检察长道奇,系统介绍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引起巴西方面高度关注。2023年12月,巴西高等法院大法官、全球环境司法研究所主席本杰明来到最高检,双方就下一步合作达成共识。在前几次交流的基础上,今年8月20日,两国检察机关流域治理视频研讨会如约召开,中巴交流合作更进一步。

  近年来,在世界自然保护大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获得相关国际组织、司法人士热情关注和普遍好评,被称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

  从本土实践到走向世界,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一颗法治的种子,已成长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司法保护的参天大树。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中,这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制度必将为增进民生福祉发挥更大作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