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人民至上”的奋斗坐标


转自:贵州日报

本报评论员

坚持人民至上,是“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六个坚持”重要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为奋力展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幸福贵州新风采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法指引。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从黔北花茂的“笑脸”,到毕节化屋的“起点”,再到肇兴侗寨的“红火”……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三次亲临贵州考察,始终萦绕着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深切关注和深刻思考,饱含着对人民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拳拳牵挂,深深鼓舞和激励着4600万贵州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

回望“十四五”,在总书记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奋进贵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贵阳市推进托育服务改革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生活圈托育全覆盖;遵义市建设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成功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铜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评价在西部地区排第1位……手捧各个市州“十四五”成绩单,幸福答卷最是亮眼多彩,民生福祉最是厚重绵长。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施五年规划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启航“十五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环境等老百姓关切的事情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尤须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注重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努力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五五”时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结束后转向常态化帮扶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此举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把常态化帮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实施。贵州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如何让脱贫的兜底固若金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提高监测帮扶的实效性、精准性,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为政之本,在于为民。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坐标,把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大题小题做好做实,我们就能不断书写出更多人民满意的实干答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光添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