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退学”到为国争光,技能照亮她的成长之路


(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19岁的鲁静怡在法国里昂站上“技能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    ▲ 19岁的鲁静怡在法国里昂站上“技能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

  □ 田恬

  当20岁的鲁静怡在克罗地亚接过“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聘书,站在全球11位顶尖技能人才之列时,谁能想到,5年前的她还是个因中考失利、觉得课程太难而萌生退意的女孩。这位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世界冠军,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写下了最生动的“挫折逆袭课”,也让我们看到职业教育如何为平凡人生搭建起通往世界舞台的桥梁。

  2020年,中考失利的鲁静怡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刚开学就被复杂的化学课程难住了。“太难了,想退学”,这是她最初的想法。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考试失利、遇到难题、对未来迷茫,仿佛脚下的路突然断了方向。但鲁静怡的选择,给了我们第一个启示——别被一次失败定义人生。在家人的劝导下,她抱着“先试试看”的心态留下,而这一“试”,竟让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入学两个月后,鲁静怡偶然接触到技能大赛:她成为世界技能大赛河南省邀请赛的志愿者,亲眼看到学姐姜雨荷在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利落操作、自信展示。“学姐的动作又快又标准,那一刻我就想,我也要像她一样站在比赛场上。”一颗名为“梦想”的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发芽。迷茫的时候,不妨多看看身边的榜样,多尝试新鲜事物,说不定某个瞬间就能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鲁静怡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2022年5月,她通过校内选拔进入集训队,从此几乎告别了寒暑假和周末,训练到凌晨一点多成了常态。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要面对大量高中甚至大学的化学公式、数学方法,定量测试的计算难度让她屡屡碰壁;世界大赛要求提交全英文报告,而她当时只有初中英语水平。换作很多人,可能早就打了退堂鼓,但鲁静怡没有——计算不会,就反复推导公式、刷题练习;英语不行,就每天背单词、练语法,对着实验报告逐句翻译。

  2023年,鲁静怡的努力开始结出果实:校内选拔、开封市技能大赛、河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三个“第一名”让她脱颖而出;18岁时,她代表河南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2024年3月,在集训队“五进一”的残酷选拔中,她拔得头筹,拿到了代表中国出征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资格。最终,经过艰难备赛,19岁的鲁静怡在法国里昂站上“技能奥林匹克”的最高领奖台,夺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

  如今,20岁的她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作为全球11位大使中唯一的中国人,她要向世界青年讲述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从“想退学”的中职生到世界冠军,再到全球技能代言人,鲁静怡的蜕变,离不开职业教育为她搭建的平台。在学校,她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得到了参加技能大赛、接受专业指导的机会;学校的培优班、集训队,让她的天赋和努力有了施展的空间;老师的鼓励、学姐的榜样力量,让她在困难时总能找到坚持的理由。

  很多同学可能觉得“职业教育”离自己很远,甚至觉得只有“考高分、上名校”才是好出路。但鲁静怡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职业教育就像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打开不同的成长之门:它注重实践,让我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真本领;它尊重差异,让不同兴趣、不同特长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它连接社会,让我们提前了解职业、规划未来。就像鲁静怡,正是职业教育让她的化学天赋得到发掘,让她通过技能站上了世界舞台。

  或许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非常普通,成绩不算顶尖,对未来也有些迷茫。但请记住,一次失利不算什么,遇到困难也不可怕,重要的是别放弃尝试,别忽视自己的潜力。无论是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培养兴趣,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愿意为梦想坚持,就像鲁静怡那样,从“试试看”开始,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终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让人生绽放精彩。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