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河之畔,看80位上海高校教师艺术“变脸”


(来源:上观新闻)

“变脸”——2025上海高校教师当代艺术邀请展,10月25日在觉群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展览汇聚了上海各大高校艺术类专业的80位专家、教授的80余件不同以往的“变脸”佳作,涵盖水墨、油画、版画、水彩、漆画、综合材料、琉璃、雕塑、装置、影像与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他们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成果。

这是上海高校教师艺术创作的另一个面向的集中呈现,从40后到80后,展出的作品别具一格,在材料、媒介、方法、风格、观念等方面都与往常看到的有所不同,让人们领略创作者的思想活力。

比如,凌启宁平时多画风景,此次展出的是人物画,且画法更狂放。娄永琪是设计专家,此次带来了书法作品。张索是写书法的,此次展出的是《四清图》。李超擅长美术理论,此次带来了抽象水墨。王曜是雕塑家,此次创作的是平面油画。

更多艺术家在风格上“变脸”。黄渊青的作品通常色彩丰富,由线条引导、笔触飞扬,此次展出的作品以灰色调为主,风格变化大,难以辨认出原有面貌。方世聪的作品以具象为主,这次带来的是抽象画面。主攻山水画的张弛,此次展出《都市狂想曲》,以别具一格的笔触描摹城市山水。

“已经小有成就的艺术家能够推翻、改变自己,是可贵的。尤其是他们作为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示范,有利于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本次展览总策划、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中心主任王远表示,展览的主题“变脸”源于传统川剧中人物形象塑造,它是对内心变化的外在反映,也是将情绪和心理状况转变为瞬间可见、可感的脸谱表演特技。高校艺术类教师在各自相关专业方向上无疑都具有了可识别的专业特征,这个特征也可谓之“脸”。

“我相信‘脸’的形成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变’而获得的。这种经历如何通过具体的路径传递给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呢?显然,这又是一次不确定的示范,也期望达成非空泛因材施教的目的。”他说,常常遇到学生偏固于某一个专业的形式或技能等状况,并误以为只需坚持,就能获得辨识度的可能。也许,偏固于某类的形式、技能等,或起因于偶然的周遭场景,或古人已经做过的事——而个人全然不顾罢了。

在王远看来,所谓“传统”也是开创所得,他们的成功并非我们坚守的理由,不然历史无法演进。偏狭可能遮蔽的是洞察能力,固守得到的亦或是封闭化的作业。“在我们认知、尊重传统艺术的情况下,如若忽视时下信息能量对人体器官输入的作用,或将是丢弃了时代对个人精神世界触及的诉求。于此,那就看一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从既有的形式、观念等研究状态转身‘变脸’,获得再一次亮相!”

本次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沈译冰担任学术主持,并集结了张晓凌、乐震文、冯信群、金江波、周朝晖、李旭、马钦忠等多位艺术总监,凸显了学术性与专业性。以“变脸”为主题,寓意艺术语言与创作身份的多元转换,旨在展现高校教师群体在学术研究之外活跃、前沿的艺术创造力。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聚焦高校教师创作的专题邀请展,这不仅是对教师艺术实践的集中展示,也为上海当代艺术生态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教育思考。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平台,展览有望推动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的相互启发,促进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地觉群艺术空间是一处城市公共空间,位于苏州河之畔,其正门和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大门相对。观众徜徉展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抬头便能见绿,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拉近艺术与市民的距离,也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生活日常。当天,《变脸——2025上海高校教师当代艺术邀请展作品集》同步首发。

原标题:《在苏河之畔,看80位上海高校教师艺术“变脸”》

栏目主编:李婷

来源:作者:文汇报 臧韵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