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网)
转自:中国妇女网
新华社成都10月25日电题: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一场艺术盛宴的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张海磊、余里、周文冲
10月23日晚,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在成都东盟艺术中心大剧院落幕,随着灯光亮起,剧场内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10月16日至11月5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举行。众多优秀剧目在两地展演,广大群众在艺术精品中,感受文艺绽放的魅力。
10月16日,演员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中表演《翠云苍穹》篇章。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本届艺术节主题是“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厚重丰富的巴蜀文化成为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17日至18日,文华奖参评剧目《梦回东坡》在成都上演。剧目用散文化的演绎形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苏东坡的人生智慧。
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认为,用川剧演绎苏东坡的故事是川剧人的职责所在。他希望通过这个川味十足的话剧把苏东坡乐观豁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传达给观众。
10月20日,来自四川的舞蹈演员在重庆市渝北区文化馆表演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谣》。新华社记者 陈诚 摄现实主义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四川作家罗伟章的同名长篇小说,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首次联袂打造的原创剧目。故事聚焦2010年前后的川东农村,以一家三代的故事展现城乡变迁与时代洪流下的个体选择,演员们用方言演绎家长里短。不少观众看后纷纷表示被川渝生活的烟火气打动。
年轻“票友”追剧、传统戏曲在社交平台上“圈粉”……艺术节期间,传统艺术正以焕然一新的青春姿态,叩开年轻观众的心扉。
音乐剧《觉醒年代》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创新的舞台表达与饱满的青春叙事,引发观演热潮。导演高瑞嘉介绍,全剧以“通唱式”结构贯穿,30首原创歌曲融合爵士、电子、说唱等多元风格,进行艺术表达的创新突破。
民族舞剧《红楼梦》在舞蹈视觉上借鉴明清古画的美学特质,展现端庄古雅的舞蹈群像,运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符号,在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性表达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年轻一代视角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演绎。
舞剧《天下大足》剧照。(主办方供图)新技术、新媒介也正助力舞台艺术不断创新。婺剧《三打白骨精》中,无人机“化身”小蜜蜂点缀舞台;为突破石刻艺术的静态局限,舞剧《天下大足》在舞台中央设置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为主题的巨型镜面装置,灯光与多媒体技术则细腻还原洞窟内的光影流转,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场景。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当下,“观演+旅行”的沉浸式体验模式正成为文化消费新潮流。
重庆大足区借舞剧《天下大足》东风,推出“观剧畅游”计划,观众凭演出票根可享受世界遗产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有效促进了从剧场到景区的客流导引。同时,该舞剧还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在舞剧巡演城市举办“崖壁上的永恒”专题讲座,在演出场馆的文创快闪店中展售石刻拓片等特色文创产品,构筑了“视听—知识—消费”的多维文化场景。
17日,观众小羽专门从深圳来成都观看《我的大观园》,来到成都后,她又到三星堆博物馆游玩参观,并购买文创产品。
10月18日,观众有序入场观看《我的大观园》。(主办方供图)据统计,今年1月19日首演至国庆假期结束,本届艺术节参评剧目《我的大观园》先后走进北京、南京、成都、重庆、武汉等11座城市,完成演出56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累计观演人次超8万,票房、上座率等核心指标均创传统戏曲类演出新高,带动当地住宿、餐饮等文旅消费逾3.6亿元。
围绕本届艺术节,川渝两地还携手推出“跟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以“艺术+文旅”的融合模式,串联起川渝两地核心文旅资源,共同铺就“以艺促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