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模型发展 专家学者献策产业未来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24日讯(记者付宇)第2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25)在哈尔滨举行。24日,一场以“大模型发展的路在何方?”为主题的大会论坛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演进,不断刷新人类对智能的认知与想象。今年年初,中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R1开源模型一举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标志着我国在大模型领域已具备全球影响力。在此技术浪潮下,深入探讨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产业落地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对于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大会论坛特别邀请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界的权威学者与产业界的领军人物,围绕大模型的技术突破、算力瓶颈、人才竞争与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思辨,旨在汇聚智慧、明晰路径,为中国大模型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方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刘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孙茂松,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集团级首席科学家冯俊兰,北京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铁岩等专家围绕大模型发展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在国产算力生态建设议题上,专家们强调“用户参与”是生态成熟的核心动力,呼吁更多青年学者与学生积极使用并反馈,共同推动国产算力体系完善。同时,专家建议政府、高校、企业形成合力,为优秀学子提供必要的算力资源保障,并探索“低算力依赖”的创新研究路线。

人才是另一个焦点议题。专家们认为,大模型时代的人才竞争是“综合竞争”,优秀人才不仅关注薪酬,更看重发挥空间、支撑平台与算力资源。论坛建议,用人单位可制定差异化薪酬政策,高校与科研机构则需包容“天才、怪才”,打破单一评价标准。在培养方向上,专家们围绕“年轻化、实战化、多元化”三大核心,建议将人才识别与培养前置,强化实战能力,并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聚集多类型人才以攻克重大系统工程。

针对“通用大模型与场景大模型如何选择”的战略问题,专家们明确两者并非割裂,而是互补关系。专家建议国内企业采取“差异化布局”策略:少数具备技术与资源优势的企业应持续攻坚通用大模型,突破技术天花板;多数企业则应立足自身应用场景,选择适配的基础模型进行优化,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产业赋能。

此次论坛汇聚多方智慧,为中国大模型产业应对挑战、明晰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需通过政企校社协同发力,在算力攻坚、生态建设与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方能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行稳致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