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琼斯
今年4月以来,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出现波动:先后被日元和加元反超,又在9月实现对加元的反超。
据Swift最新数据,2025年9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领域位列第五、排名上升一位,占比3.17%。与8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15.53%。
从Swift数据视角展开的货币“角力”叙事,是否能全面准确反映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江湖地位”?还有哪些数据可以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
问题一:Swift缘何成为观测货币影响力的“风向标”?
答: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1.1万余家金融机构,Swift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跨境支付金融报文网络。这个网络把金融机构间的跨境支付等信息,“翻译”成标准化的金融报文“语言”进行传递。
而且,相较于世界清算银行(BIS)三年发布一次的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按季度发布的报告,每月发布的Swift数据频次更高、更能体现动态变化。
因此,Swift排名成为市场公认的、全球少数可以参考对比各国货币跨境使用情况的指标。
问题二:Swift排名能客观反映人民币的“江湖地位”吗?
答:Swift所掌握的金融报文数据的特性,使它发布的指标和排名自身带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和“失真”,对人民币的使用也存在低估。
首先,Swift报文对于真实的支付情况可能存在误差、遗漏、重复统计等。
其次,相较于其他部分货币,Swift的统计对人民币存在双重低估:
一方面,从货币的境内使用情况看,一些使用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货币的国家,在境内支付中会使用Swift报文,因此Swift在统计时会纳入这些货币的境内支付数据。而我国境内支付主要使用大额实时支付系统等,所以相较于其他部分货币,Swift会“少算”人民币在我国境内的使用情况。
另一方面,从货币的国际使用情况看,Swift仅能统计人民币的离岸支付报文和部分跨境支付报文,我国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商业银行行内系统办理的跨境支付未纳入Swift统计。
综合这些因素看,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统计指标中,人民币的份额存在较大幅度的低估。
问题三:还有哪些指标可以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相关指标表现?
答:相较于Swift数据从支付视角展开的货币“角力”叙事,还有许多数据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情况和“江湖地位”:
——从支付功能看,BIS面向全球主要的外汇交易商,每三年开展一次外汇交易调查,了解各种货币在外汇交易中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根据BIS于2025年9月公布的报告,2025年4月,人民币在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为8.5%,较前次2022年调查报告时的7%显著上升,排第五名,仅次于美元、欧元、日元、英镑。
——从储备功能看,IMF每季度发布《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报告,统计反映各国外汇储备中各币种资产构成情况。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COFER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2463亿美元,占比2.12%,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SDR(特别提款权)时提升1.04个百分点。
不过,考虑到中国自身坐拥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却无法在储备中持有本国货币人民币,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实际地位,可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从投资功能看,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截至2025年6月末,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余额合计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2%。
——在融资方面,Swift数据显示,9月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金融业务中的份额为7.28%,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
此外,境外发行人在我国发行“熊猫债”规模、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人民币对外贷款余额、离岸人民币贷款余额等数据也可以反映人民币的融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