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特约通讯员 郑蔼娴 通讯员 欧阳月英
为庆祝民进成立80周年,民进广东省委会推出的会史舞台剧《香江北舟》在广东省广州市暨南大学礼堂汇演,用近一小时的戏剧,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与党同心、为国尽责”的热血征程。
在广东这片深植统一战线基因的土地上,一段关于信仰与抉择的民进往事,正由一群特殊的“追光者”搬上舞台。10月21日,为庆祝民进成立80周年,民进广东省委会以“会员自编自导自演”的独特方式推出的会史舞台剧《香江北舟》在广东省广州市暨南大学礼堂汇演,用近一小时的戏剧,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与党同心、为国尽责”的热血征程。
从编剧到导演,从主演到舞美,从音乐创作到主题曲演唱,全剧核心环节均由民进会员倾力完成。这不仅是一部会史的艺术化呈现,更是一次民进会员用专业与热忱向组织生日的深情献礼。
以舞台之光,重走初心之路
全剧以1947年至1949年为时间轴,通过倒叙、插叙与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马叙伦、王绍鏊、陈秋安等民进先贤在香港开展反蒋斗争、响应“五一口号”、成立港九分会、北上参与筹备新政协的历程娓娓道来。
舞台上,每一幕都凝结着会员团队的巧思:序幕中,马叙伦“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箴言响起,灯光骤亮,当代青年民进会员的身影与历史影像重叠,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第一幕,1948年初的香港码头,马叙伦与王绍鏊秘密会合的场景,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既还原了白色恐怖下的谨慎,又凸显了理想主义的炽热;第二幕,“五一口号”发布现场,会员们围坐读报、热议的场景,配合激昂的音乐,将“响应号召”的集体意志推向高潮;第三幕,港九分会成立大会上,会员们攥紧拳头宣誓,年轻的血液与老一辈的期许交织,展现出组织起来的磅礴力量;第四幕,1948年秋的渡轮甲板,马叙伦望向北方,说出“此去是把民意的船划向新中国”,舞台背景中,解放区的曙光与香港的夜色形成鲜明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细节均以会史资料和专家团队为支撑。从港九分会的旧址风貌,到“下关惨案”的历史背景;从民进早期文件的表述方式,到会员间的对话口吻,均力求还原真实。这种“较真”,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
以会员之笔,写就精神史诗
若问《香江北舟》最动人的底色是什么?答案是“民进人演民进事,民进人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赤诚。全剧创作团队中,既有深耕戏剧创作的资深专家,也有活跃于舞台的一线演员,更有跨界融合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因对民进历史的敬畏、对先贤精神的共鸣走到一起,用贴近真实的视角,还原那段“跟党走、正道行”的峥嵘岁月。
制作人郭吉娜以专业视野统筹全剧艺术方向;导演梅哲擅长将历史厚重感与戏剧张力结合,曾执导多部红色题材作品;马叙伦的扮演者黄力用沉稳厚重的表演功底,将民进创始人的深邃与坚定刻画得入木三分;潘媞的饰演者陈焕焕以细腻的情绪表达,展现进步民主人士从迷茫到觉醒的成长轨迹。
幕后团队同样亮眼。编剧杨晓丹沉浸会史研究,精心打造剧本;青年导演杨正浓、编导彭丹丹,倾力拍摄舞台剧短视频,续写《香江北舟》后续篇章;舞蹈编导蔡琳琳用肢体语言传递信仰的力量;作词刘全武、作曲陈亮、编曲韦佳威共同创作的主题曲《向光而行》,以悠扬旋律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舞美设计师陈昊桥以“舟”为核心,打造融虚实、传精神的舞台……多位民进会员用跨领域的专业素养,为全剧注入了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以诗诵初心,以声传薪火
在舞台剧演出开始前,由80位民进会员倾力演绎了主题诗朗诵《向光而行》。80位朗诵者列队舞台中央,民进广东省委会班子成员和来自广东省各市委会、高校组织和经济界的会员代表身着素色正装,目光灼灼,以声浪勾勒民进80年的精神图谱。
朗诵分为四个篇章,紧扣民进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主线。第一篇章回溯初心,以深沉的叙述唤醒先贤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记忆;第二篇章聚焦“五一口号”响应历程,用激昂的语调传递集体意志的觉醒;第三篇章立足新中国成立,以温暖的叙事展现民进参与国家建设的赤诚;第四篇章展望新征程,用铿锵的誓言宣告“跟党走”的信念代代相传。
整场朗诵融合提琴、海浪、钢琴等多元音效,配合背景屏上历史影像与现代画面的交叠,既还原了民进先贤“血溅金陵”的悲壮、“破浪向北”的坚定,也传递了新时代民进人“薪火相传”的担当。80人的声音时而低沉如诉,时而激越如潮,将信念化作可听可感的信仰之声。
此次汇演,是一次“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的集体宣誓——通过会员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不仅讲述了历史,更传递了一种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信念,永远是民进人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