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4年的发展,上合组织已成为覆盖欧亚非三大洲,人口最多、覆盖面积最大、发展潜力巨大的政府间区域组织。上合组织成员国人口接近世界一半、贸易额和经济总额约占全球1/4,人口、经济、产业等规模经济效应和乘数效应,使其在经贸合作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上合组织框架下经贸合作成果斐然
“朋友圈”扩容纳新。8月底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决定接收老挝为对话伙伴,将上合组织观察员与对话伙伴合并为上合组织伙伴。上合组织从最初6个创始成员国已发展壮大至如今的10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和15个对话伙伴共27个国家组成的“上合组织大家庭”。
人文交流愈趋密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等5个上合组织成员国或伙伴国已与中国实现签证互免,伊朗对中国实现单面免签政策,已建立365对友城关系。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批准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在人文交流方面推出系列创新举措,如建立上合组织大学联盟、推出“丝路签证”便利化措施,将带动更多商业机会和合作机遇。
地方合作平台日益完善。上合示范区(青岛)、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等高能级开放载体已成为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核心引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决定设立6个务实合作平台,包括成立中国-上合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其中三项落户天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合作模式迈向“精准滴灌+生态共建”协同化。
国际金融机构实体化。近年来,上合国家多数为外汇赤字国,依赖美元结算体系,极易受美元潮汐影响。由此,以本币结算取代美元结算成为趋势。以中俄原油贸易为例,2024年本币结算占比已达80%。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实现从“中国倡议”到“国际组织实体”的关键性质变,能有效解决基础设施、能源开采等大型经济项目融资难题。
经贸合作是推动上合发展的引擎
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贸合作,不仅为中国拓展了合作空间,为世界提供了全球治理新方案,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注入了动力。
贸易合作活力强劲。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约5124亿美元,比上合组织成立之初的2001年增长约42倍。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进出口总额达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8%,贸易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以上合组织贸易合作的确定性对冲世界贸易体系的不确定性,将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新兴领域投资拓展。截至2024年,中国对上合组织国家各类投资存量超1400亿美元,投资项目从能源矿产、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逐步向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延伸。中国成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哈萨克斯坦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中国投资上合组织国家,将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绿色势能持续释放。中国正与上合国家通过共建跨境绿色产业园区、搭建绿色金融平台等合作模式深化绿色领域务实合作。截至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占全球总量的50%,新增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新增装机的72%。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提出,将绿色产业合作嵌入上海合作组织整体合作框架,将为上合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方面提供合作机遇。
展望未来,务实合作
未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深化金融经贸合作。加快“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规划跨区域重大项目,成立专门的新兴领域合作协调工作组。创新金融和贸易合作方式,积极探讨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扩大本币结算和货币互换使用范围,扩大对中东伙伴的融资业务,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促进项目对接与成果孵化。发挥合作平台、合作中心等务实合作平台作用,拓展在数字经济、绿色产业等领域合作,强化行业的技术标准认证认可,打造跨境制造业产业链,拓展区域高新技术合作。推进合作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型。
三是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协同效率。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新型区域供应链。提升区域贸易自由化水平,推进更大范围与上合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大力提升物流运输效率,消除国际货运障碍,提升物流及时性,强化供应链韧性,探索以第三方市场合作方式,完善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四是推进技术标准协调,降低合作壁垒。推动构建标准互认、数据共享等相关领域协调机制,逐步实现技术标准的兼容互认。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上合标准”,组建上合组织绿色标准联盟,在新能源并网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等领域加强标准对接和联合研究。深化与“一带一路”数据联通桥梁,推动标准体系兼容。
(作者单位:山东省商务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