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走一户,就能多发现一个‘忧’,多为居民解决一个难题!”
傍晚七点,萨尔斯堡小区的楼道里响起轻轻的敲门声。社区工作人员肖绪灵一只手里攥着厚厚的民情日记,另一只手拿着入户所需的各种宣传材料。这样的场景,在居民门前重复了上千次。
“亲戚”们来了,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有人问、有人管。
作为西宁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的试点社区,城北区萨尔斯堡社区打破“被动等待”模式,变“群众找上门”为“干部沉下去”,通过精准化走访、闭环化处理、长效化机制,主动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萨尔斯堡社区下辖1个小区(萨尔斯堡小区)、6个网格,一共4448户,常住户数3430户、6976人。“只有敲开每一户的房门,和每一户居民谈谈心、说说话,才能真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社区党委副书记葸桂秀说。
“走千家入万户,登记每家每户基本信息的同时,更要提前发现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小区的安全隐患,最终要落到‘解民忧’上。”社区工作人员肖绪灵说。自今年2月至今,萨尔斯堡社区已全面完成第一轮入户走访工作,第二轮入户走访正在有序进行中,通过走访,共排查各类风险隐患28处,实现了常态化入户走访全覆盖。
创新走访:
采取多元举措,拓宽“覆盖网”
走进萨尔斯堡东区,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映入眼帘。这里绿化好、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牵头建设的红色书吧和健身娱乐场地,正在给越来越多居民带来精神食粮。
近年来,萨尔斯堡社区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为牵引,全面落实“四元四色”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同时结合城北区“10分钟幸福里”建设工作,将下辖的一个小区分为东幸福里和西幸福里,幸福里内健身器材、便民设施、安全防护等硬件设施与养老助餐、医疗保健等服务一应俱全,居民有买药、吃饭、购物、锻炼等需求,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您好!我们是东区的幸福专员……”每一次的走访,社区工作人员都会随身携带民情记录本、政策明白纸和“10分钟幸福里”便民服务卡,通过拉家常、讲政策等方式,向居民宣传防范电信诈骗、做好垃圾分类等知识,还将居民的烦心事儿详细记录在本子上:王奶奶家里电线老化有起火隐患,小孙家的孩子放学没人接,下班回家找不到停车位……“我们多走一户,就能多发现一个‘忧’,多为居民解决一个难题。”肖绪灵的话不时在耳畔响起。
为了让走访覆盖范围更广,萨尔斯堡社区采用“错峰+线上”模式。针对上班族,工作人员利用早中晚、周末等休息时间上门;针对租房户、年轻群体,则通过社区微信群及电话,预约上门。同时,采用设立意见箱,在楼栋内公布社区电话、网格员电话等方式,广泛收集居民诉求。不管是白天、夜晚还是周末,在萨尔斯堡小区,总能见到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
社区走访工作体量大、任务重,仅依靠社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楼栋长带路”是萨尔斯堡社区开展工作的“法宝”之一。“邻里之间的关系,往往要比我们更进一步。我们专门设置了微信群,将志愿者、老党员、热心居民等调动起来。”肖绪灵介绍说。对矛盾较多的楼栋,由楼栋长先沟通,再由社区工作人员跟进,提高走访效率。
同时,对积极配合走访、提供有效建议、参与日常巡查、开展垃圾分类等活动,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社区的居民,社区还将给予积分激励并兑换奖品,激发居民自治热情。
速办机制:进行民情分类,化解烦心事
“可能有人会问,社区里的‘忧’能有多大?其实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家里的小事、心里的堵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忧’。”肖绪灵说。
“阿姨,这是给您老两口带来的降噪耳塞。”敲开刘阿姨的家门时,何珊手里除了记录本还多了份特殊礼物。四个月前,这里曾因深夜辅导声引发邻里矛盾,如今楼上孩子调整了学习时间,楼下老人也收到了社区送的“静音礼包”。“我们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便立刻着手解决,经过及时调解,双方都能相互理解,事情也得到了圆满解决。”何珊说。
这样的温情画面在不断上演:因漏水而红了脸的上下楼住户,社区迅速协调,联合物业打压寻找出水点,顺利解决问题;由于墙面裂缝而有所不满的新业主,在业主见面会上畅所欲言,最终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在一次次的入户走访中,一场场的业主见面会间,居民的烦心事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幸福感越来越足。
为了让“解民忧”更有效率,目前社区实行“民情分类”速办制。将收集的问题分为“即时办、协同办、跟踪办”三类,楼道灯损坏、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由网格员现场联系物业解决,实现即时办;小区公共部位设施短缺等问题,由社区牵头,联合物业、街道等召开“碰头会”,明确解决方案,力求协同办;对居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则建立“问题台账”,每周更新进度,直至解决,实现跟踪办。社区还在公告栏定期公示问题清单、责任单位、处理结果,接受居民监督。对已解决的问题,电话回访居民,不满意或基本满意度的重新督办。
同时,依托“居民议事会”,社区与居民在“头脑风暴”中找到了平衡点:成功解决了小区修建健身广场,公共区域安装休闲座椅、凉亭及照明灯,辖区18路候车处无人行步道,行人在绿化带中行走或与路面车辆并行、破坏了绿化带且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问题解决了,小区的公共区域逐渐成为了拉近邻里关系的“大舞台”。每逢好天气的傍晚,健身广场上总是充满了“人气”,打篮球的、打乒乓球的、坐在休闲座椅上聊天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闹极了。
数据见证着改变:截至目前,社区共排查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等112起,排查处理安全隐患28处,处理12345投诉件73件。“通过‘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的开展,我们社区的12345投诉率有了明显的降低。”肖绪灵说。
涵洞升级:实施民生工程,畅通出行路
来到刘应志的家中,76岁的他正在和老伴聊天打发时间。谈到小区近几年的变化,他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社区对马坊涵洞的改造升级。”
刘应志所说的涵洞是连接萨尔斯堡片区与柴达木路的“民生隧道”。每天清晨,马坊涵洞以及盐庄涵洞的入口处便聚集着不少人,背着书包的孩子、拄着拐杖的老人与提着菜篮的主妇擦肩而过,行人匆匆而过的脚步为忙碌的一天定下了基调。经过维修升级,两处涵洞的外观、功能都有了提升,环境好了、路面宽了,萨尔斯堡片区的居民出行也更顺畅了。
“以前每逢下雨天,这里简直像水帘洞。地面坡度大,出行特别不舒心。”居民王阿姨说。以前,涵洞内人行过道宽度只有1.4米,同时,楼梯无扶手,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造成了不便。
为了解决居民的难心事儿,社区做了不少工作。前期入户调查居民们对涵洞的修整意见和建议,通过实地查验、召开居民代表大会等,最后制订出涵洞的整治方案。“我们对马坊涵洞和盐庄涵洞进行了墙体粉饰,灯饰亮化、路面硬化等维修升级,同时设立便民宣传栏、安装监控等,在盐庄涵洞加宽了人行道和残疾人通道,保障大家顺利出行。”肖绪灵说。
“现在小区居民去柴达木路真是方便了不少。”刘应志感慨道:“我在这住了10年,社区的工作人员我都认识,社区为我们做的每件事都让我感到很温暖。”谈及“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工作,刘应志说:“我希望这项工作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让居民更幸福。”
精准服务:提前规划,满足多元需求
“解民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服务更可持续,社区依托“西宁社区事务”APP,将走访信息及时录入数据库,建立居民需求台账,提前规划服务。社区里的老人、孩子、年轻人有什么需求,工作人员都是“门儿清”。
社区里有不少独居老人,年纪大了,平常买个菜、身体有不舒服啥的,都是困扰老人的难题。对此,社区专门成立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微信群,不定时对老人开展问候,并增加入户巡访、送餐、入户维修、生活用品代购等服务。还专门设置了“双岗联系人”,安排专人点对点联系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居民。梳理出辖区老人的名单,联系消防部门安装烟雾传感器,并将相关信息直接连接到老人儿女的手机上,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年纪大了总是忘事,有了这个报警器,我在家住得安心了不少!”
今年是罗倩在萨尔斯堡小区住的第七个年头,谈起社区的工作,她止不住地点头:“社区工作做得很细,平常有问题、有需求通过社区群就能及时反映,工作人员很快就会给答复。”罗倩告诉记者,“作为年轻人,入户的频率太高可能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太少又不利于掌握居民们阶段性的情况。可是我们社区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我也特别乐于支持社区的工作。”
在这里,每一扇敲开的门背后,都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每一个解决的难题,都是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当千家万户的“小确幸”汇聚成社区的“大和谐”,萨尔斯堡社区正用“走千家、入万户”的执着,书写着“访民情、解民忧”的暖心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