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余条规则织密案管“防护网”


   今年10月,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检察人员运用“案卡巡逻车”监测案件数据质量。

  本报讯(记者简洁 通讯员唐文君 郭鑫)10月9日,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第八检察部副主任程晓溪节后一上班就立刻打开“案卡巡逻车”,看是否有新增的数据质量问题。“面对全院上千件在办案件,我们案管部门最怕的就是数据‘打盹’。”程晓溪告诉记者,仅一个普通的一审公诉案件,系统里就有上百个案卡填录项,查看“案卡巡逻车”已成为日常工作习惯。

  案卡填录环节多、项目多、逻辑复杂,曾是困扰办案检察官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不让检察官为数据所累,该院研发了集自动巡查、智能校验、动态预警于一体的数据质量智能管理系统,并将之命名为“案卡巡逻车”,帮助检察官精准识别案卡填录错误,有效规避程序风险。

  “过去,3名案管干警专职核查案卡填录问题,每天最多抽查30%案件。现在,系统每天凌晨自动巡查,检察官上班后即可查询全部案卡及文书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核查效率。”该院第八检察部主任郭岩看着“案卡巡逻车”上的实时数据感慨道。除了全自动夜间巡检,“案卡巡逻车”还设置了科学精细的筛查维度和智能预警前置,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智慧巡检”的突破,其中,筛查规则类型包含基础校验、逻辑校验、文书同步性校验,精准识别案卡填录错误,并设置预警模块,提前预警一审判决生效日期、检察建议反馈日期等关键办案节点,从“事后纠偏”向“过程管控”升级。

  为构建检察“大管理”格局,一体抓实“三个管理”,“案卡巡逻车”创新支持“院—部门—承办人”三级权限配置——检察官实时接收所办案件整改提示,快速完成单案核查;部门主任可查看本部门错误分布情况,定位高风险对象;检察长和案管部门通过全域监控和数据分析,全局督导精准管理,实现数据分层可见、责任逐级落实。同时,该系统智能记录账号登录频次,对使用频次较低且长期报错的部门和承办人定向追踪提醒。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院检察官日均调用“案卡巡逻车”百余次,使用习惯已从外力驱动转变为行动自觉。

  “如今,该系统积累的上万条巡查数据,正成为驱动检察管理升级的数据富矿,推动我院实现更高维度的履职监管。”据该院副检察长刘亮介绍,经过10余轮规则升级,“案卡巡逻车”已建立起横向贯通“四大检察”、纵向覆盖所有检察业务的多维规则体系,在库规则数量从最初70余条已扩展至2500余条,形成“基础校验+逻辑校验+文书同步性校验”的全方位核查体系,将单纯的数据校验转化为对司法办案行为的动态监督。

  “根据相关规定,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刑事检察部门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定之日起3日内提出是否需要对被不起诉人给予行政处罚的意见,并移送行政检察部门审查,这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履职内容。”刘亮以行刑反向衔接工作举例说,“案卡巡逻车”在实践中曾识别出不起诉案件审结3日后缺失《行刑反向衔接案件移送表》。“这体现出办案检察官未及时开展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案管部门会及时督促其补正文书并推动履职,不仅完成文书缺失纠错,更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履职疏漏问题。”刘亮表示。

  据了解,“案卡巡逻车”的广泛运用,已将单纯的数据校验转化为对司法办案行为的动态监督,促使内部监督从形式合规向实质规范转变,目前已在北京市检察机关推广,并成为数智赋能检察管理的鲜活样本。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