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添“智造” 丝网发“新芽”


(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安平添“智造” 丝网发“新芽”

□本报记者 邢云

10月22日,安平国际会展中心。当天开幕的第25届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用满场的“智造”活力,改写着人们对丝网的老印象。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编织机BWR1300,它将机械臂与智能算法深度融合,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能根据材料特性自动优化编织参数,从而确保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可靠。”智能装备展区里,编网人丝网科技(安平)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向客商介绍智能编织机的性能优势。他说,这款设备实现了智能化与柔性化生产,能编织细至5微米的丝网,可为抢占高端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以往,传统金属丝网织机依赖工人手动调节配重块来控制金属丝张力,需要多名工人围绕一台设备忙碌。如今在安平,随着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陆续投入使用,一名工人可同时操作十多台设备。

河北思固尔围栏设施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主打产品焊网机GW2500吸引众多客商驻足,它不仅能自动传递经丝,焊点牢固、网孔精准,还实现每分钟80次的高速焊接。凭借其卓越性能,该设备成为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

这股“智造”浪潮,不仅涌动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也浸润到丝网产业的“神经末梢”。

河北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一根根比头发丝还细的不锈钢丝,织成了软乎乎的席型网,比丝绸还顺滑。“这款产品主要用于食用油生产过滤,技术标准国际领先。”公司产品研发工程师高晓冬说,这得益于他们不断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新近投用的MESH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精益排程,质量追溯,显著提升产品精度。

注入“智造”基因,传统丝网这棵“老树”不断萌发“新芽”。

在某科技公司展台,工作人员轻点屏幕,输入参数,设计图瞬间生成,材料用量和工期同步算清。“我们通过众筹科研,成功研发出光伏电池印刷用的高目数不锈钢网,实现了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安平县县长刘帅介绍,目前,全县已培育6家数字化标杆企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首创共享检测模式,企业检测成本降低29%,建成全国首条铁路护栏网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效率提升2到3倍。

“您看,这是实时生产画面。”跨境电商专区,主播正用流利的外语向海外客商展示“云工厂”。安平深因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的元宇宙玛雅贸易平台,已成了丝网“走出去”的新通道。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晓勇介绍,平台已吸引100多家丝网企业入驻。线上,丝网企业可与外商“面对面”洽谈;线下,借助海外保税仓和工厂店,实现了“海外前置”与“本地服务”的无缝衔接。

“既解决了跨境采购中‘看不到、摸不准’的信任难题,也能快速承接小批量、个性化的补单需求。”张晓勇介绍,这种“线上谈单+线下履约”的模式,让安平丝网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将“云端对接”转化为“全球直达”的贸易闭环。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平县775家外贸企业扬帆出海,外贸出口逆势增长20%以上。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