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非遗技艺可以带动乡村产能发展,让更多人实现创收,关键就在于创作出新产品,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盈利的形态,打开属于自己的市场。”日前,农业农村部在山西太谷举办乡村振兴论坛,植物印染非遗传承人杜霞在论坛期间展示的非遗产品受到相关企业的重视,并受邀前往北京展销产品。
“只有研发出市场需要的非遗产品,实现设计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才能使非遗产品更好走向市场!”谈起参加这次论坛的感受时,杜霞表示。
校企合作为产品研发注入灵感和动力
作为甘肃省天水巾帼职业培训学校校长,杜霞在某次外出学习期间,接触到植物印染这项非遗技艺,开始静心研究。
2022年7月,杜霞注册了甘肃染尽三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力于非遗植物印染,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创业之初,杜霞敏锐地意识到,植物染所用的天然染料符合现代人对健康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追求,契合“零污染”的现代企业发展理念,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手工类制品耗时长、成本高、效率低,现在的年轻人对耗时的手工艺兴趣不足,人才缺乏,传承人趋于老龄化……为此,杜霞通过产品创新、开授公益课等方式,促进大众对植物染的了解与喜爱。同时,杜霞积极开展与天水师范学院等高校的校企合作,共同创作、研发产品。
2023年,天水师范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与染尽三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举行签约仪式,双方正式建立了应用型实践教学基地,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此次携手开启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实践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天水师范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晓毅表示。
而在杜霞看来,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不仅能为在校大学生创造实践与创新平台,还能为企业的产品研发注入新的灵感和动力。
让非遗在传承中实现自我更新
“大自然是很奇妙的,很多植物的根茎叶可以充当染料,比如天水特产的核桃皮、柿子皮等,本身的色彩和加入白矾后的色彩截然不同。”数年的探索发展,让杜霞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思路日益成熟。
公司成立以来,杜霞在致力于植物印染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同时,秉持“百草可染,百姓可做”的环保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植物印染文创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在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中,杜霞提出结合扎染渐变效果,融入八卦、龙马图腾等伏羲文化元素,提取麦积山石窟中的壁画色彩等作为纹样灵感。她和团队还计划结合历史,设计“丝路天水”文创产品系列,并在包装方面加入方言文案或者天水历史小故事等元素,增强文化附加值。
目前,染尽三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的“非遗+研学+文旅+文创”模式,不仅带动周边妇女边学边创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带动更多年轻人认识非遗、爱上非遗。
据了解,校企合作项目启动以来,杜霞和合作团队先后协同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义务培训下岗女工120余人、残疾人39人、农村妇女200余人,开展非遗进校园和公益研学活动5次,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们看非遗,不是看沉寂的标本,而是看活着的生命。”杜霞用行动表明,非遗技艺不再是“被拯救的对象”,而是通过非遗的活态传承,生长出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