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赵书勇报道 10月22日,第十届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夷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晋宁开幕。
此次会议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晋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晋宁区石寨山大遗址文物保护中心、晋宁区文物管理所、晋宁区博物馆承办,重庆、四川、贵州、西藏、广西、云南等地的22家考古文博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晋宁,聚焦西南夷考古研究,深化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推动区域考古协同创新发展工作。
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重庆钓鱼城、四川剑北遗址、西藏林芝拉颇遗址、贵州赫章可乐遗址等西南地区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39位学者围绕西南地区先汉及汉晋时期考古新发现、区域文化交流互动、高原地区考古理论方法与科学技术运用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公众考古等方面,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研讨。
今年是晋宁石寨山首次考古发掘70周年。1955年,晋宁石寨山的首次考古发掘,再现了千年前的古滇国,开启了晋宁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之路。本次会议期间,西南5省市的考古专家相聚晋宁,回顾了从石寨山到河泊所遗址、从古滇国到益州郡的70年考古研究与保护展示历程,共享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河泊所遗址自今年5月获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来,相关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现已累计出土汉代官印私印封泥2300余枚,整理出的带字简牍14000余件,为揭示西南边疆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再添新证。
据介绍,西南考古协作会成立于2015年,以“建立西南地区考古工作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西南地区考古机构协同创新发展”为主旨,是西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深厚实力的考古学术组织。多年来,协作会在考古人才校地联合培养、跨省跨区域重大考古项目合作、科技考古先进技术运用、考古设备和科研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推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平台。
西南考古协作会以“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发展”为核心,推动了区域考古从“分散探索”向“系统研究”的跨越,是深入推进晋宁河泊所遗址考古成果研究与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重要支持力量。晋宁区石寨山大遗址文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通过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与多学科合作,全面推动河泊所遗址核心区考古发掘工作,不断以河泊所遗址考古实证材料揭示西南地区的中华文明起源、边疆治理与民族融合发展,提升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研究与价值阐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