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徐安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探索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高效传播路径,对于进一步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优秀成果具有战略意义。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方位与实践需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通过理论筑基、实践落地、载体创新、主体培育等举措,探索并形成一整套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以此助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文化土壤中稳固扎根。
理论筑基:构建“契合性阐释”传播体系
在阐释内容上,聚焦核心价值的贯通融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系统阐释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内在契合。例如,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相贯通,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相衔接,探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相通之处。通过将这种契合性阐释覆盖至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治理观、生态观等多个哲学层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资源。
在阐释方法上,始终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批判继承、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扬弃。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组织编纂理论著作、举办高层次学术峰会等方式,在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的同时,集中阐发其跨越时空的当代价值。同时,运用现代学术话语和大众化语言,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更高质量表达、更大范围传播。
在阐释主体上,积极构建多元协同、优势互补的开放式研究格局。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社科院等专业研究机构的资源优势,整合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的力量,组建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团队。此外,国家社科基金持续设立与之相关的重大专项、年度重点课题,提供给各研究团队展开具体研究,同时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资助专题研究项目,推动产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和决策参考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实践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实践落地:搭建“场景化融入”传播平台
在顶层设计与政策实践中自觉嵌入文化基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运用古代“乡约”“义仓”等治理智慧,结合现代村民自治,将“仁爱”“诚信”“互助”等理念融入村规民约,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则将“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生态伦理思想,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具体政策,指导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实践,让人民群众在亲身参与中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在各项民生服务与社会事业中渗透融合文化理念。在教育领域,各学段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环节设计,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可在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或大学通识课程中选取恰当的案例素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社会保障与养老服务领域,倡导并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和发展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在享有服务和保障过程中,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丰硕成果。
载体创新:打造“立体化呈现”传播矩阵
充分激活并创新利用传统载体的当代传播价值。依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古籍典藏、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载体,借助“数字故宫”“云端敦煌”“国家典籍博物馆”等数字化平台,并结合VR/AR、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生动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力支持创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文艺作品,通过将文化传播与艺术欣赏进行有机结合,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拓展新兴媒体平台的传播影响力与覆盖面。积极发挥短视频、移动直播、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平台等新媒体形态的载体作用,产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引发各新媒体平台受众的广泛共鸣,为其二次传播积累更多渠道和力量。例如,可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系列专栏,定期推出相关解读文章、短视频作品和专家讲座等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内容呈现方式和主题鲜明的视频创作风格,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类别受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主体培育:强化“专业化引领”传播力量
重点加强专业理论研究与高端宣讲队伍建设。在理论研究人才培育方面,各高校、研究机构可通过设立特定研究方向、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推行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式,培育一批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又拥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在专业化宣讲队伍建设方面,可从党政机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内部选拔政治站位高、理论水平强、宣讲能力突出的专家学者,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宣讲团定期前往各地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活动,以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质量。
着力培育扎根基层的民间文化传播骨干。注重从文化能人、退休干部教师、道德模范、非遗传承人、青年志愿者中挖掘基层宣讲力量,并对其进行系统培训,组建形式多样的“百姓宣讲团”“草根名嘴”宣讲队伍,使其成为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例如,山东曲阜的“杏坛宣讲”活动品牌、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宣讲团”等,宣讲团成员通过乡音土语和身边故事,生动诠释“仁政爱民”与党的宗旨、“自强不息”与奋斗精神的内在契合,深受基层群众欢迎。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传播实践。在政策引导下,各地可吸引并鼓励区域内的文化企业、社会组织、文艺院团、新媒体机构等多种社会力量,积极投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营造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文化企业为例,各地可推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发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论传播产品,如出版系列读物、制作“传统文化与理论创新”动漫作品等。同时,应协调各方力量,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实践的热情和意愿。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