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来源:新华日报)

□ 喻 骅

当下,全球化竞争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江苏作为制造强省,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关键交汇点。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何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江苏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良好治理的有机统一。其源于社会责任投资,现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框架。其环境维度聚焦碳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社会维度关注员工权益、供应链责任与社区共赢;治理维度强调董事会多元化、商业道德与风险管理。这与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科技创新、绿色低碳、高质量效率本质相通。ESG通过构建可持续的微观运营基础与宏观制度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与壮大提供支撑。

江苏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资源消耗较大、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挑战。ESG理念的系统性嵌入,将推动制造业从单一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兼顾效率与质量、发展与安全的新范式,将为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提供新视角和可行路径,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突破与跃升。

绿色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实现根本性重塑

环境维度要求制造业摒弃高消耗、高排放的旧模式,迈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新路径。这不仅关乎合规减排,更是一场涵盖能源结构、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以及商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

江苏应聚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钢铁、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借助ESG标准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扩散。一方面,攻克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碳捕集等关键技术,以零碳目标引领产业变革;另一方面,推动数智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促使生产能耗和物耗持续降低。比如,南钢集团通过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和绿色产品创新,连续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同时荣获Wind ESG评级“AAA”及多项权威认证。这种以技术驱动、绿色引领的转型案例,不仅减轻了环境负荷,更培育了绿色低碳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责任构筑人才与创新的社会根基

社会维度强调企业发展与人本价值的协同共进。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核心要素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的根源与基石在于人才,人才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新质生产力跃升的核心支撑。

ESG关注员工福祉、职业发展、多元平等与供应链责任,江苏制造业要实现价值链攀升,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卓越的工程师和一流的企业家队伍。这就要求企业超越短期功利,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营造开放包容、激发创新的组织文化。同时,负责任的供应链管理要求核心企业将ESG标准延伸至上下游,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安全与竞争力。

有效治理激活经营主体创新动能

治理维度为环境和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不仅是企业实现科学决策、高效运营以及有效抵御风险的重要基石,更是推动企业长远稳健发展的核心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精准优化资源配置,为颠覆性创新营造包容试错的宽松环境,并赋予企业坚守战略方向的坚定定力。企业层面,应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战略决策与监督的核心职能,构建健全完备的风控内控体系,从而全方位保障企业合规运营与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要加强数据治理与信息披露,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回应各方关切诉求,从而赢得市场信任,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吸引长期稳定资本的投入。ESG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释放创新潜能。江苏应在推广最佳治理实践、培养ESG专业董事、运用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面先行探索,打造一批治理现代化、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领全省制造业治理水平整体跃升,为新质生产力筑牢制度根基。

多方协同、系统推进的实施路径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ESG转型也是如此,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与社会组织协同共进。政府应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契合江苏的制造业ESG指引和评价标准,完善绿色金融、财税激励等政策体系。

企业要增强主体意识,将ESG全面融入战略规划与日常运营,加强ESG信息披露,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价值创造”的转变。金融机构需创新绿色信贷、ESG基金等金融产品,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行业协会与社会组织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推广最佳实践,开展专业培训,营造崇尚可持续发展、竞相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浓厚氛围。

江苏制造业正向“新”而行。这个“新”,是结构之新、技术之新、模式之新,更是理念之新、价值之新、境界之新。ESG理念以其全面的框架和深刻的时代意蕴,成为重塑制造业竞争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钥匙。它将环境责任转化为绿色商机,将社会责任凝聚为创新动力,将有效治理固化为制度优势,共同引领制造业迈向更具韧性、更可持续、更富尊严的未来。江苏制造业唯有主动拥抱ESG,将其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的脉络,才能在全球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样板,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本文系2024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实践重点课题〈2024CXJG016〉,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2YJC630161〉阶段性成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