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储德发
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古文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观念、美学精神与哲学思维,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古文教学带来了新契机,尤其在可视化呈现、互动体验与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古文教学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运用AI赋能古文教学,为挖掘与传递这些思政元素开辟新路径。
文本故事化与视觉叙事深度融合
古文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思政元素,教师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思政资源,善于从古文中提炼思政元素,将课文内容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生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其中,文本故事化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文本故事化,即以教材为依托,以故事化、生活化为导向,对古文教材进行再处理。语文教学借助故事形式,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专业学习有机衔接,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又让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气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但是,传统古文教学常因语言障碍导致学生兴趣缺失。通过AI技术,可将古文内容转化为图像、动画、短视频等视觉叙事形式,化抽象为具象,增强文本的故事性与代入感。例如,利用AI技术生成《烛之武退秦师》的谈判场景动画,或基于《史记·货殖列传》绘制商人智慧故事图卷,让学生在视觉体验中理解古文内涵,激发学习动机。
形式多元化与沉浸式技术融合拓展
针对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突出、抽象理解能力较弱的特点,可引入VR/AR、交互式数字白板、智能语音等AI技术,助力沉浸式学习。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兰亭集序》中的雅集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悟王羲之的艺术心境与文化追求;借助AR技术展示《诗经》中的草木意象,剖析植物意象与情感象征的关联,实现从字词认知到文化理解的跃升,助力学生在多维感知中深入理解文化背景与美学价值。
此外,可尝试开发以“故事+视觉+互动”为特色的智能校本资源库,结合不同专业背景融入职业情境。比如,旅游专业可依托《赤壁赋》开发虚拟研学项目,商贸专业可引入《论语·里仁篇》中的伦理案例开展情境模拟,实现“专业融合、思政贯通”的教学创新。
以学生为中心与智能化协作机制构建
AI平台能够支持小组合作、项目学习与跨班互动,智能记录学生行为数据并提供实时反馈。例如,组织学生以《孙子兵法》为蓝本开展策略仿真对抗活动,在《世说新语》故事新编中完成配音与短片创作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创新素养。教学过程中,应构建“AI+教师”双主导模式,教师侧重于情感激发、价值塑造以及课堂人文氛围的营造,AI技术则负责流程支持、数据追踪与资源调度,实现“机辅人教、协同育人”。
真正富有魅力的古文课堂,应兼具科技的精准性与人文的温度感,在词句解读、故事品味和趣味互动中彰显思政光辉。AI技术并非要取代教师,而是为教师赋能,使其更专注于情感引导与价值塑造。“魅力古文”课堂应做到“五有”,即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教中有情感、讲中有智慧、课中有人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展现教师学识与个性魅力。
教师个性化教学与AI技术辅助协同设计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与教学风格塑造者,也是古文教学可视化画像的直观呈现者。语文教师应具备挖掘思政元素与创新教学能力,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教学设计。古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并非空洞说教与生硬灌输,而是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思政意识,在教学实践中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创新方法,探寻古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做到“文如其人”“课如其人”,从学识见解到着装、态势语、教学道具等方面,打造独具特色的教学IP。如此,能使学生在古文学习中“爱屋及乌”,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古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AI技术可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手”,提供学情分析、资源推荐、课件生成等功能,助力教师将思政目标无缝嵌入教学。例如,借助AI技术创设虚拟辩论场景,引导学生围绕《孟子》中的义利之辨展开讨论;或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与道德坚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更聚焦于情感启发、价值引导与人文关怀,形成技术与人文并重的教学新风貌。
智慧学习环境与资源生态建设
打造集智能教室、移动学习平台与云端资源库于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以支持多样化教学形式的实施。借助AI技术实时分析的学习数据,教师能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智慧环境建设不仅涵盖硬件升级,更需注重教学资源的智能整合与个性化推送,构建“监测—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推动教学从“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构建契合学生个体成长需求的古文学习资源生态。
AI技术为古文教学注入了新动能,尤其在可视化叙事、互动体验与个性化学习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构建AI赋能的古文可视化教学模式,不仅能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更能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自觉。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持续推进语文教育在内容、方法与境界上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江苏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大思政”视域下“五进五精五融入”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青蓝工程“言之有道”优秀教学团队和“烹饪文化研究所”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