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随着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一个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优化、功能互补互促的区域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天津27家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累计供京菜量占其蔬菜总销量的70%多,北京市场上超六成水产品来自天津,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达百余家,三地联合培育的506项农业科技研发创新成果落地……从昔日“各炒一盘菜”,到如今“共办一桌席”,一幅优势互补、融合共赢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画卷,正在京津冀热土上徐徐展开。
共下“一盘棋”
产业协同“强链条”
鲜红的西红柿、嫩绿的韭菜、脆嫩的黄瓜……为持续稳定供应首都“菜篮子”,近年来,天津依托本地农业资源禀赋与产业条件,从现有保供基地中进一步择优布局,加快推进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布局。目前,天津有27家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近四年来,蔬菜总销量超13万吨,供京菜量近10万吨,供京占比达70%以上。
清晨6时刚过,“盒马村”天津市宝坻区新安镇大赵村韭菜定植基地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在这片韭菜种植田里,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收韭菜。这些新鲜收割的韭菜经过去土、分拣,被统一加工成长40厘米、重250克的标准化净菜包,随后发往北京。
“我们每天发出7000多袋这样的净菜包,其中约80%直供北京市场。盒马、京东都是我们的重要客户。”该基地负责人杜云鹏表示,作为环京地区重要的蔬菜保供基地,这里每年产出约400吨韭菜。今年以来,该基地已向北京市场供应韭菜350吨,同比增长20%。
谈及津菜进京,位于武清区的耕德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坤感触颇深。“过去不少精细蔬菜需依赖南方供应,如今天津本地不少合作社都能种了。”齐坤表示,作为深耕北京市场的蔬菜经销商,他们每天凌晨2时前将蔬菜运抵北京新发地市场,不到2.5小时便能售罄。
当新鲜的菜肴在北京市民的餐桌上飘香时,来自天津的水产品已悄然占据京城的水产市场。肥美的皮皮虾、鲜活的梭子蟹……这些来自渤海湾的优质水产品,正通过高效的供应链“直通车”,从天津的码头直达北京的餐桌。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天津超林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学民忙得脚不沾地。这位养了30多年鱼虾的老行家有4个养殖基地、近千亩池塘,年产1000多吨鱼虾,其中超七成销往京冀两地。“国庆中秋假期,我们的出货量比平时多了30%,每天要迎接十多名来自京冀的商贩。”他说。
不仅是新鲜的蔬菜和鲜活的鱼虾,声名远播的天津小站稻也沿着协同发展的“快车道”,香飘京冀两地的千家万户。
“我们在津南区有5000亩种植基地,年产优质小站稻3000吨。目前公司近半数的销量来自京津冀市场。”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强告诉记者,该公司与京冀两地专家共建示范田,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使小站稻从单一的升级为汇聚三地智慧的协同创新成果。
不只是天津的农产品,河北省的优质农产品也沿着日益畅通的产销“快车道”加速驰骋,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每天凌晨3时,位于河北定兴的河北康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要在清晨6时前完成20吨鲜食玉米的采摘。这些玉米将在3小时内经过121摄氏度蒸汽灭菌、真空锁鲜,“变身”为软糯清甜的即食美味。
“今年5月,我们的首批500箱玉米已进入位于天津的华润万家、物美等商超。目前,我们已与多家天津餐饮企业、院校食堂对接,预计年内实现批量直供。”该公司采购经理吕冲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累计种植鲜食玉米约3万亩,去年销售额突破2500万元。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不仅源于保供基地的支撑、产业链的协同与三地市场的衔接,更得益于资源、技术、市场与标准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共同构建起“产地精准供应、市场高效响应”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同织“一张网” 科技协同“增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农业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京津冀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跨区域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随着三地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深入推进,源自天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种源与先进技术,已在河北省的广袤农田落地生根。
不久前,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的专家前往河北涿州,围绕“津原U99”水稻品种开展技术帮扶与推广工作。“今年7月,这片稻田被水淹了。令人欣慰的是,‘津原U99’表现出卓越的抗逆性,水退后迅速恢复生长。”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专家于福安说。
天津的现代种业体系日趋完善。目前,我市拥有120家持证种业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良品种——天津黄瓜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华北型品种的70%以上;“津原89”水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创北方粳稻高产纪录;“津品”“英雄”等系列花椰菜品种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占国内出口量的80%;澳洲白羊和杜泊羊种源供给量分别占全国70%和40%……
“过去,我国90%的花椰菜种子依赖进口,现在,市场上超90%的花椰菜用的都是我国自己的种子。”据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孙德岭介绍,目前,天津花椰菜种子供应量约占全国的20%。
据了解,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已育成花椰菜、黄瓜、大白菜、青萝卜、芹菜等蔬菜新品种25个,良种推广面积超300万亩,去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7%,在全国农科院系统中排名第二。
这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农业科研单位的紧密协同联动,促进了资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青花菜抗性基因挖掘及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开展花器官发育空间转录组研究,破解蔬菜作物器官发育调控机制,为京津冀蔬菜育种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协作攻关柽柳耐盐碱机制,为京津冀盐碱地农业生态修复与特色作物种植提供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这些合作成果的顺利落地,离不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机制的坚实保障与有力推动。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倡导共建的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强化科技协同,在三地农业科技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整合资源,不仅深化了区域合作和院企合作,更共同凝练出一批核心攻关课题,携手推进技术突破。
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与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程文娟介绍,截至目前,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已有108家成员单位,三地共建农业科技园区32个,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56个,累计发布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3000余项,构建了农业科技成果“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同机制,推动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科研新成果落地转化。
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成果不止于此。作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天津设立的重要科研示范基地,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已成为推动京津两地农业合作的关键载体。在位于静海区的天津智能农业研究院“智慧农场”,10余种“科技范”十足的智能农机持续开展测试。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建伟介绍,在这里,水肥一体机可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自动设置水肥比例,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按照设置比例自动完成配比和浇灌;无人驾驶拖拉机每千米路径的误差只有几厘米;无人喷药车仅需2小时便能完成人工一整天的工作量……这些由北京研发、天津试验的智能装备完成检测后,将被推广到田间地头。
加速“一体化” 市场协同“畅循环”
市场一体化是农业协同发展的核心环节。京津冀三地携手共建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着力打通信息、物流、标准等关键堵点。其中,冷链运输作为连接供需两端的重要纽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疆综合保税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渔港先后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9座保税和非保税全温区冷库、8.9万平方米恒温恒湿库、约37万吨冷冻库容、百余家冷链企业……这是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片区交出的冷链产业发展“成绩单”。去年,东疆冷链产品进口额达91亿元,其中肉类进口额74亿元,带动食品相关销售额达1617亿元。
天津口岸为水果、冻肉、水产品、冰鲜水产品等六大类商品国家指定进口口岸。天津市肉类协会数据显示,天津口岸肉类进口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常年占全国肉类进口总量的三成左右。其中,60%左右的巴西牛肉、75%左右的丹麦猪头等进口冷冻肉从这里上岸。
北京佳之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主营猪、牛、羊、禽等肉制品及优质区域地标产品。“目前,我们在天津有3个在用冷库。不少从天津港运来的冷冻肉品都存储于此,一旦客户有需求,便可直接从天津冷库安排发货。与此同时,我们还协助10余家天津冻肉企业对接客户、拓展销售渠道。”该公司采购部负责人说。
冻品“锁鲜”离不开冷链物流产业的支撑。据统计,天津现有冷库超150座,库容超过210万吨,冷库容量、人均冷库保有量均居全国前列。根据《天津市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天津正全方位推动冷链产业提质增效。
完善的港口功能和冷链产业配套,为终端市场的繁荣提供了稳定支撑。在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每日农产品批发量达1.2万吨,其中超过20%发往京冀两地的农贸市场。为积极拓展京津冀市场,海吉星专门开通了23条京津冀物流配送专线,每天以拼车形式将货物运往河北沧州、黄骅、廊坊、霸州、秦皇岛、乐亭、昌黎等地的农贸市场。据该物流配送专线负责人李耀鹏介绍,目前每天经由该配送专线运往河北省的货物总量超过150吨。
在市场一体化加速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进跨区域布局。
“我们在北京和河北省均设有营销办事处,覆盖流通、餐饮以及新零售渠道等领域。在河北省,我们主推甜面酱与蒜蓉辣酱系列产品,其中蒜蓉辣酱的原料来自位于唐山的自有种植加工基地,形成‘河北种植—天津加工’的垂直供应链;在北京,我们的产品则主要进入各大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目前,京冀两地的销售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30%。”据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通过在河北唐山布局原料基地与深加工厂区,联动天津的制造优势与北京的市场资源,构建起“种植加工在河北、核心生产在天津、渠道布局在北京,市场覆盖京津冀”的产业链闭环。
潮涌京津冀,风正一帆悬。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下好区域“一盘棋”,持续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农业领域呈现出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释放出“1+1+1>3”的叠加效应,共同拎稳区域“粮袋子”和“菜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