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蓝晨 通讯员 戴晨涛 吴丽芬) 昨日,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1月至9月衢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52.2万吨,同比增长17.2%,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6万标箱,同比激增90.6%。这标志着,作为钱塘江上游核心枢纽的衢州港“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今年以来,衢州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港口水运为突破口,推动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的决策部署,在第三季度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衢江港区表现尤为抢眼,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31万标箱,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两倍。煤炭等核心货种的“散改集”业务量大幅提升,三季度完成超0.7万标箱,较去年同期翻了两番,成为吞吐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衢州港的迅猛发展,离不开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投入。据悉,今年我市投入资金22.89亿元支持龙游港区和衢江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衢州港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季度,衢江港区二期4个泊位、龙游港区7个泊位投入试运行,新增多台龙门吊,装卸效率显著提高。同时,衢江港区一期储煤棚建设加快推进,年底建成后预计港区储煤能力将突破20万吨,可有效解决企业“雨季存煤难”问题。
5月,四省边际首个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衢江港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通过杭州海关现场验核,这一突破填补了衢州水运口岸的空白。该场所于6月17日正式获得运营资质,意味着衢州港口外贸产业物流服务能级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衢州港不断探索创新运输模式,提升物流效率。今年7月,衢江港区成功开启大件设备公水联运业务,首批26台超大件变压器产品顺利装船出口瑞典。这些变压器单台重46.5吨,每件外包装高达4.85米,属于不可拆卸超限物品。
据不完全统计,衢州地区每年大件公路运输需求约2万件。“公水联运”模式不仅为大件货物运输提供了新的运输方式,还可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申达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走水路很好地化解了我们的运输难题,而且运输成本降低了20%,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畅通黄金水道,使得区域合作更紧密。杭衢两地的交通部门在今年建立了跨市协作机制,推出了“信用白名单+优先过闸”模式。这一模式针对衢州市航运物流企业运输外贸物资且船期紧张的船舶,在杭州航区现有优先过闸机制的基础上,为衢州外贸急运船舶开辟了“绿色通道”。
“以往船舶过闸要排队5天到7天,现在基本上待闸24小时后就可直接放行,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衢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浙闸通”管理平台,杭衢两地交通部门动态整合船舶待闸、水文气象等数据,形成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外贸物流高效畅通。
如今,衢州持续提升港口、航道、枢纽能级。放眼钱塘江中上游,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6座船闸建设热火朝天,衢江航道“四改三”(通航等级从四级提升到三级)项目如火如荼,坎高、航埠作业区前期加速推进。同时,在《衢州港总体规划(2035年)》的规划引领下,一批港口新改扩建项目蓄势待发,朝着打造四省边际最大内河港的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从滩涂荒地到吊机高耸,从小码头到大港口,衢州水运的发展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更悄然改变着区域的经济格局。释放出的强劲增长动能,正成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打造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