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于山
一期《衢州晚报》,不过薄薄数张,油墨香里裹着的却是世间百态;一篇新闻报道,或许只有寥寥数行,字里行间却藏着千言万语。报纸虽轻,但每一个铅字都有分量……有记者长期调查跟踪的真相,有编辑反复斟酌的心血,是百姓心声的传递,也是城市历史的真实记录。
作为一名曾经的《衢州晚报》记者,我借用三句古诗词概括曾经在《衢州晚报》上刊发的各类稿件。
第一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从2007年至2015年,我一直负责跑气象这条线,笔尖始终跟着风云变幻。气象稿也是长期固定栏目。开始是写写降温添衣、有雨带伞式的天气预报解读,后来拓展到天气相关的健康养生、旅游出行等相关内容。每当夏天的时候,强对流天气带来“夏雨隔田埂”的效果,于是在报纸上,也呈现一个个哪里下雨、哪里冰雹,“东边日出西边雨”般的天气故事。
报纸更多的内容是衢州各个角落的悲欢故事,像一张摊开的城市故事网,这是另一种“东边日出西边雨”。《衢州晚报》内容包括时政要闻、民生琐事,真正实现了“大事小事,晚报皆记”:阳台马蜂窝需要清除、垃圾清运不及时、城市路牌挑出了错误……热线一响,记者到场,正是在一天天值守热线电话中,在一次次奔波看现场中,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记者,挥别青春,留下一篇篇客观朴实的稿子,透露着“以百姓需求为需求”的使命。
第二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媒体始终有一份对民生的牵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衢州晚报》开设“温暖在线”栏目,使命很纯粹:每周通过新闻力量,为一位困难群众实现一个微心愿,让善意在纸页间流转,再落到真实的生活里。
那些心愿,从来都与“大钱”无关,却藏着最朴素的渴望。记得有位脑瘫少年,最大的心愿是坐一次出租车看看衢州的街景,我们的报道见报后,市区一家出租车公司派出星级司机来接他,慢慢绕着城转,少年脸上的笑,比阳光还亮。还有一户人家的孩子夜里常失禁,棉被一床没干,一床又湿,总不够用,报道登出后,电话就没停过——“我家有干净的棉被,帮我带给孩子”“我刚晒过的新棉絮,现在送过去行吗”……我把一袋袋棉被收进后备箱,满满一车箱的温暖,送到那户人家时,家长万分感谢。
媒体的公益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我还参与寻找城市角落里的贫困老人、各类助学等公益活动,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记者被冠以“无冕之王”这样崇高的荣誉,很大程度在于面对突发新闻的快速反应和开展舆论监督报道的责任感。当内涝围城,我和同事们走遍每一个内涝现场,用文字和图片还原现场;面对氢氟酸泄漏突发事件,我目睹同事和消防战士冲在一线;山洪暴发,记者连夜进村,和干部群众共同抗灾……新闻报道总是及时跟进。我还记得琪琪的父亲那悲凉的眼神:2008年8月,不满周岁的江山女婴琪琪离开人世,生前一直吃三鹿奶粉。采编过程几经波折,最终,琪琪“三聚氰胺”奶粉受害的事实得到卫生部确认,琪琪的父母也获得了相应的赔偿。只不过,很多年以后,依然有人打听,当年做这个稿子的记者是否受到处分,哪怕是云淡风轻的时候,历史已悄然留下痕迹。
(作者系浙报集团衢州分社全媒体采编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5年在原衢州日报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