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徐均生
若要用词语形容《衢州日报》与我的关系,一个词是“美好”;两个词是“美好”“亲切”;三个词便是“美好”“亲切”“温馨”。而这份美好温馨的情谊,伴随我走过37个春秋。每次从报纸上读到自己的文字时,心情如阳光一样灿烂。
1988年金秋,我有幸参加龙游县文联举办的文学讲座,那是在县政府一个会议室举行的。授课老师是《衢州报》副刊编辑陈定謇老师。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文学活动,如沐春风。同年12月2日,我的处女作《两杯咖啡》在《衢州报》发表。文中那对即将分手的恋人,在咖啡屋相对而坐,窗外细雨淅沥,纵然离别在即,眼底的留恋却浓得化不开。时间与情感,就这样在字里行间定格成永恒。
1989年3月4日,我的小诗《瞬间》登上《衢州报》:
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却见到了你的笑容
正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含露的蓓蕾悄悄绽放
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却听到了你的心声
正是那一抬头的羞涩
万般情爱在眼里洋溢。
这首小诗化用了郭沫若先生《沙扬娜拉》中 “一低头的温柔”,又添了“一抬头的羞涩”,意境顿生。编辑许彤老师亦师亦友,始终在文学路上为我点亮明灯。
截至今日,我在《衢州日报》发表的文章已远超百篇。近年虽创作量减少,但每有新作必首选《衢州日报》发表,随后会被多家报刊转载,或入选书籍,比如2024年便有《碎日子》《定制时间》《黄祺其人》三篇微型小说入选年度文学选本。而最令我难忘的是2002年11月14日发表的《婚姻有效期》,编辑是王有信老师。这篇小说被读者推荐到《微型小说选刊》2003年第3期转载,成为我首篇被权威选刊转载的作品,此后相继入选中国作协编选的《200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人民日报出版社《难忘的100篇微型小说》等选本,2015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同名小说集,2023年又入选《作家文摘》报社编纂的《中国当代微小说300篇》,令我既感意外,又惊喜连连。
除了微型小说,我还在《衢州日报》发表过三篇深度报道,组稿编辑是鄢卫建老师。1995年12月8日,周末副刊刊发我的大特写《警惕:艾滋病流行》,结合具体病例展开分析;1999年6月27日,周末文化周刊推出我撰写的《白色瘟疫人类大敌》,深度剖析毒品危害;同年7月11日,文化周刊“世纪回眸”版发表《世纪绝症艾滋病》,以详实的国内外资料揭示触目惊心的现状——艾滋病感染人数正逐年攀升。这些报道皆因工作机缘,使我有机会接触相关敏感资料与专业人士,从而得以成文。
2005年起,我先后六次接受《衢州日报》记者采访。第一次是因小说《模拟应聘》荣获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之后,2009年获冰心儿童图书奖、2016年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2017年因有十多篇微型小说入选初高中语文模拟考题时,记者专程来访,蓝晨、陈明明、姜珣、徐丽、祝春蕾、吴昊斐等记者朋友,他们不遗余力地宣传我的作品,或以专版报道,让我始终心怀感动。
我在《衢州日报》文学橘颂版发表的作品最多,其间,经历多位责任编辑,有的未曾谋面,比如席晓平老师,即便近年交往甚密的陈炜老师,也只在作协开会时共吃过便饭。正是这些编辑老师编发的作品,很多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转载,入选年度文学选本,甚至进入初高中语文模拟试卷,如2021年11月8日发表的《老爸的土豆》,就出现在《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七年级语文下册散文阅读能力训练》等试卷中,这份认可,或许是对我文学创作最美的馈赠。
毫无疑问,《衢州日报》是我发表作品最重要的阵地,也是我的作品能走向全国广大读者的源头活水;《衢州日报》的编辑是我文学创作的良师,也是我最真挚的朋友;同样,她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而温馨的记忆。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衢州市作协原副主席,已发表作品500多篇,出版图书12部,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