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多措并举破解非机动车停放难


垂杨柳医院新院区用“边角地”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场。本报记者 邓伟摄垂杨柳医院新院区用“边角地”建设非机动车停车场。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孙宏阳

  蓝色港湾商圈西侧,广场附近停放混乱的非机动车不见了,车辆被引导至一处能容纳500余辆车的新建非机动车车棚;垂杨柳医院新院区外,电动自行车也有了新的“容身”之地,患者就医过程中还可以为车辆充电……

  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今年以来,朝阳区对奥林匹克公园站、九龙山站、朝阳公园站等7个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国展朝阳馆、垂杨柳医院、欢乐谷景区等5个“学医景商”重点区域开展非机动车专项治理,通过多方共治破解停车难题。

  蓝色港湾商圈

  “各让一步”共同破解停车难

  昨天下午,蓝色港湾商圈西南侧,毗邻朝阳公园的一大片停车场上,不时有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外卖骑手进进出出,他们在穿着红马甲的工作人员引导下,将车辆停放在商圈外侧的非机动车车棚内。这片东西向延伸的车棚可容纳五百余辆电动自行车停放。

  麦子店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科长郑义介绍,车棚所在地过去一半是蓝色港湾商圈的环形通道,一半是朝阳公园西4门停车场的30个车位空间,在街道多次协调下,两家单位“各让一步”,腾出空间用于整合建设一座非机动车智能充电车棚。

  “车棚停车面积超1800平方米,实施分区精细化管理。”郑义告诉记者,车棚全域配备智能充电系统,具有过充自动断电保护功能,同时配备消防喷淋系统、24小时火源识别监控,并能自动关联消防站报警系统。车棚还集充电、换电、打气、简单维修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便民“一站式”服务点。下一步,商圈西侧还将新增一处可容纳460辆非机动车的车棚。

  垂杨柳医院、九龙山地铁站

  巧用“边角地”增设停车位

  垂杨柳医院新院区,位于东三环辅路,每天就诊人员超4000人次,非机动车停放压力较大。为了安放非机动车“大军”,属地街道、医院联手,共同为非机动车谋划停车区域。

  新院区东北角,距离医院大门口约60米处,一座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上座率”颇高,800余个车位上超八成都有车,在此边停边充电。

  “这块边角地属于闲置地块,考虑到就诊患者强烈的停车需求,我们利用该地块建设了非机动车停车场。”双井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张奇介绍,这处停车场配备安防监控32部,实现全域无死角覆盖。同时,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接口260个。

  劲松街道同样积极挖潜,在九龙山地铁站G口旁腾退围墙、整合空闲土地,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80余个。

  奥林匹克公园站

  区域总停车容量增长近4倍

  为提升停车规范性与通行效率,奥林匹克中心管委会系统优化标识引导体系,在奥林匹克公园站及周边科学布设非机动车停车区,停车区由原先9处增至28处,区域总停车容量从2700余辆大幅提升至约1.3万辆,增长近4倍。同时,配套设置的18块指引牌,清晰引导市民规范停放,区域环境秩序与出行体验明显改善。

  在硬件提升之外,朝阳区在重点治理区域高峰时段,安排文明引导员、协管员值守,引导市民有序停放,及时纠正乱停乱放行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