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特约撰稿 王逸虹
暮色四合,我沿着青石小路走向大桥村。远远地,一点暖光在薄暮中微微闪烁——那是“大桥饭馆·帅乡幸福食堂”的灯光。七十六岁的张成书正在灶前忙碌,蒸汽缭绕里,她的身影显得格外坚韧。这盏灯,已静静亮了十九年。
在江津区李市镇黄桷村当“文化村长”的我,听说邻近乡场上有个十九年来一直做亏本生意的老太婆,名叫张成书,便决定登门拜访,了解个中究竟。
(一) “多个人,多双筷子咯嘛……”
张成书龙门阵的开端,在2006年。
那时的张成书,已在大桥村乡场上开了二十多年的馆子了。她眼见着村里的年轻人一拨拨外出打工找钱,留下许多白发苍苍的老爸老娘。如果老两口都在,烧火做饭还可以凑合;一旦一个先走,剩下来的孤寡老人就惨了,经常是一碗冷饭加一碟咸菜,便是一餐。冷清的不光是灶台,还有暮年的孤寂。
“长此以往,啷个(怎么)要得哟?”张成书看在眼里,心头不是滋味。一个念头在心里涌起——她要把饭馆的大门,朝这些孤寡老人长久打开。
第二天,隔壁王婆婆正在就着咸菜吃冷饭,张成书走进屋,拿过她的饭碗说:“走,到我那里去吃!”说着拉起王婆婆的手。“多个人,多双筷子咯嘛。有钱没钱,饭要吃饱。”这话她说得轻描淡写,仿佛是天底下最自然不过的事。
张成书本意是对老人们完全免费,可这些老头老太没人愿意来她这儿白吃饭,无论如何要交钱才吃得安心。张成书拗不过老人们那点固执的自尊心,最终,她定下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规矩:“在帅乡幸福食堂,一日三餐,只收十块钱,就愣个(这样)定了!”
十九年,斗转星移,物价早已翻了几番,这十块钱的餐标,却像钉在了墙上,纹丝不动。甚至,就连这“不彻底”的收费,她也执行得因人而异,充满人情味。
低保老人代德纯,七十多岁了,张成书说啥子也不肯收他的钱。老人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把皱巴巴的一元钱塞进她手里时,手是颤抖着的。她坚决地推回去。老人后来吃完饭,都悄悄在灶台边留下一两元皱巴巴的钱。张成书发现了,不再推辞,象征性地收下。
这一收一让之间,是两颗心互相体谅的温暖。
于是,大桥饭店“帅乡幸福食堂”的烟火,再未熄过。春节的汤圆,初二的猪蹄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糍粑……这里的节气,是用食物的香味来标记的。八十八岁的肖吉文老人,甚至特意从镇上搬回村里租房住,就为这口“家里的味道”。他拄着拐杖,笑得像个孩子:“这里人多热闹,心头热乎!”
今年一月,老人们觉得过意不去,集体“抗议”:“你要是再不涨价,我们以后都不来吃了!”执行了十九年的规矩,这才被打破,改成了每月每人收四百元。可对那些高龄老人,张成书依然只收三百元。非但如此,她还特意在晚餐时加了一个荤菜。吃完饭,每天烧好滚烫的开水,给老人们灌满暖瓶带回家。
这哪里是饭馆?这分明是家。十九年来,她累计免去困难老人餐费500余人次。那句“多个人,多双筷子咯嘛。有钱没钱,饭要吃饱”,已经成了张成书的口头禅。
(二)
“他们不只是顾客,是老朋友”
时光流淌,来帅乡幸福食堂搭伙的老人,岁数一年年增加,身体一年年变弱,毛病一年年多起来、重起来。大约7年前,常来吃饭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相继卧床不起。在陈烈琴老人卧床的那个雨天,张成书亲自提起饭盒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老人家。从此,“送餐上门”成了新规矩。张成书定下了两条铁律:一是因病残行动不便的,必须送饭到家;二是缴了费却没来吃饭的,必须上门查看,剩余餐费必须退还。
这规矩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守护。
七十三岁的汤学贵瘫痪在床,无人照料。张成书一日三餐送到床头,还安排人帮老人洗澡、换衣,已持续一年有余。
七十三岁的张先全,因流感倒下。张成书送饭,代缴水电费,协助就医,陪老人渡过难关。
七十九岁的罗文玉,行动不便。张成书风雨无阻,送饭两年,从未间断。
……
在张成书心里,这些老人早已不是顾客,而是相伴多年的家人。也正因如此,每一位老人的离去,都像是家里走了一位亲人,她必定要去送最后一程。
百岁老人黄银书,在帅乡幸福食堂吃了十年饭。生命的最后时光,张成书专门为老人做爱吃的菜,派人送饭、喂饭、打扫。老人临终时,她如亲女儿般守在床边。老人弥留之际,紧紧攥着她的手说:“成书,这些年麻烦你了……”她红着眼眶摇头:“不麻烦,应该的……”事后,她默默打理好一切。老人家属归来,见诸事办理得十分妥帖,对她感激不尽。
七十岁的刘友贤,在张成书这里吃了五年饭后猝然离世,是她第一时间通知亲属,默默帮着料理后事。
今年3月,九十二岁的刘培书走了。这位在帅乡幸福食堂吃了十九年饭的老人,身后事依旧是张成书毫不犹豫地张罗……
十九年来,张成书已先后陪伴二十余位“搭伙”老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帅乡幸福食堂这盏灯,照亮了生,也温暖地送别了死。
(三)
从食堂到养老院:一个心愿落地
饭后茶余,老人们的闲聊里,总透着一丝对未来的隐忧。有人半开玩笑地对张成书说:“你要是能在这个地方开一个养老院就好了!”
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很在意。这个沉甸甸的期盼,印在了张成书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2021年4月,七十二岁的张成书,做了一件让许多人惊讶的事——她在大桥饭馆附近租下场地,办起了养老院。她把老人们的心愿,变成了一个坚实、温暖的依靠。
帅乡幸福食堂的老人们,陆续安心地搬了进来。瘫痪在床的张成在,被她以低价接收,成为养老院的第一位“家人”;困难老人屈英华,收入微薄,张成书只收老人每月七百元,让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的梦想。
“钱多钱少不要紧,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们住得安心,过得舒心。”这是张成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招聘员工时,最看重“心善”,要求待老人如家人。如今,院里住着19位老人,近三分之二,都是她低价接收的困难老人。
(四)
善良是最珍贵的
家风家训
包括我在内的人都想知道,是什么支撑着她近二十载如一日,做这“赔本买卖”?
张成书在向我讲述“答案”时,双眼含泪。
今年七十六岁的张成书经历过困难时期。她说,那时她只有10来岁,是“吃长饭的年纪”,她爸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喝两口酒,把饭让给娃娃们吃。她问爸“啷个(怎么)不吃饭?”爸说喝了两口酒,肚皮就饱了,她还信以为真了。长大了她才晓得,酒只会喝醉,啷个能吃得饱?而且,那是用红苕皮烤制的劣质酒啊!说到这里,张成书已热泪盈眶……
善,是张成书家族血脉里流淌的东西。父母教她多行善事,婆家也夸她心存善念。跟中国所有农民一样,张氏家族把善良奉为最珍贵的家风家训,传承了世世代代。
张成书还记得,读书时学校年轻的袁老师很喜欢她,经常拿水果糖给她吃。她说,那时候生活困难,水果糖是很稀奇的吃食。有一回乡场上演电影,袁老师把几个女生留下来,电影看完后担心姑娘们走夜路不安全,叫大家在她床上挤了一晚上。张成书对我说,教书是袁老师的职责,上完课改了作业就算完成了任务,那她为啥子要这样做呢?袁老师言传身教,把爱心植入了年轻的张成书心田。
我问起她的丈夫,我知道如果背后没有丈夫的支持,张成书这些事情是干不起来的。正是这位拥有51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五个子女和儿媳、女婿,一有空闲便来食堂和养老院帮忙。这善的链条,在无声中延续。
张成书清楚自己也老了。帅乡幸福食堂那盏灯,还能亮多久?她将目光投向了三女儿周诗净。周诗净的儿子在城里上学,她就在附近租了房子,在陪读的六年间,她以母亲为榜样,让儿子那些来自农村的同学,来家里“搭伙”吃饭,只收取低廉的费用。
如今,周诗净毅然决定返乡接班。她说:“一定会把母亲立下的‘老规矩’传承下去,继续用心照顾好每一位‘搭伙’吃饭的老人。”
张成书笑了,女儿的话,像一颗定心丸。
暮色再次笼罩大桥村,帅乡幸福食堂和旁边养老院的灯光,暖融融地亮了起来。张成书,这位七十六岁的点灯人,用十九年,乃至更久的时光,告诉我们:世间最坚韧的力量,莫过于日复一日的平凡善举。那盏为留守老人点亮的暖灯,光虽微,却足以刺破孤独与暮色,照亮一条通往人心深处的、最温暖的路。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