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上杭县古田镇不仅忙着丰收,也忙着建设项目。在上杭县古田镇金湖村的白羽肉鸡养殖基地项目现场,上千平方米的养殖场主体已经建成。
这一项目正是古田“三变”改革的生动缩影。“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通过系列改革,当地农民可将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农村经营性产业项目获得分红收益。同时,古田还创新农村经营性项目收益分配制度,以实际行动吹响“改革促共富”的号角。
日前,2025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优秀案例公布,古田《深化“三变”改革 促进共同富裕》入选。
资源变资产
在距离古田集镇6公里的金湖村,是一座以白羽肉鸡养殖为主业的闽西典型农耕乡村。为进一步壮大当地白羽肉鸡产业,古田镇属企业——强村公司,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在金湖村村集体闲置的1万余平方米建设用地上投资建设白羽肉鸡养殖基地项目。
但古田镇对闲置用地的盘活,并非采用传统的“租地”模式,而是将土地折股量化,作为村集体所有的股份,入股白羽肉鸡项目。
相较固定租金,土地入股更能激发内生动力,让村集体持续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古田镇党委书记梁尚荣算了一笔账:“金湖村的闲置用地是一片大约15亩的山林,年租金最多3000元。若折算成股,15亩地120万元,按照5%的保底分红,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至少6万元。”
在此基础上,古田还创新探索出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股份合作机制。
20世纪90年代的古田“十里山沟百家厂”,林立的水泥厂令古田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个“亿元镇”,但随着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水泥厂逐渐荒废。“这些水泥厂拆不得、建不得,既破坏人居环境,又浪费土地资源。”梁尚荣告诉记者。
为破僵局,古田提出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股份合作新机制,将旧厂房土地的所用权和使用权折股量化。村集体以土地所有权入股强村公司的建设项目,企业主以当地基准地价的40年使用权入股,最终各方顾虑皆消。在此机制下,古田镇赖坊村的一家旧水泥厂房用地被盘活,建设了蔬菜综合配送中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6万余元。
据了解,资源变资产的实践难度在于确定闲置资源的“价值”。古田之所以可以实现资源变资产的实质性转化,得益于其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镇。今年年初,古田镇外洋村成交了一起集体土地入市交易,当地闲置土地折股量化便有了可参照的交易价格。
资产变股金
“书记,金湖村有好项目,有没有项目可以给八甲村?”白羽肉鸡项目落地金湖村不久后,古田镇八甲村的村干部来到镇政府,迫切想要发展项目。
八甲村是一个产业薄弱村。2022年,古田印发了《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暨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金筹集方案》,方案中规定村级筹集基本金,镇财政给予1∶1配套奖励。通过出租山林和村民自筹,八甲村筹集了约20万元。镇财政配套后,八甲村便拥有了4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但这些产业资金的用法却让八甲村犯了难。
面对忧心忡忡的八甲村村干部,梁尚荣灵光一闪:为何不让八甲村入股白羽肉鸡养殖基地项目?在梁尚荣的建议下,八甲村将40万元经由强村公司投入金湖村的项目中。
经过此次尝试,一个新的“强村带弱村”机制在梁尚荣脑海中萌芽——实行飞地产业发展,较富裕的村投资其他村产业项目,共享产业收益。
古田有31个行政村,各村的集体收入有强有弱,产业基础有厚有薄。如果能将富余的村财资金注入渴求资金的农村产业项目中,双方的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为此,古田镇的飞地产业发展机制以强村公司作为中间方,为资方寻找合适项目,并以保底分红为兜底,喂投资方吃下定心丸。
还有一些既没产业也不富裕的农村该如何破局?古田创新了“抽肥补瘦”的二次分配机制。
“‘抽肥补瘦’机制是建立全镇村级运转保障基金,对财政投入项目的收益实施统筹管理,将收益的70%分配给项目所在村,其余30%分配给保障基金,用于支持村集体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弱村’,最终要促进各村共同富裕。”梁尚荣介绍道。
村民变股民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搞养殖,规模化的私人养殖场就有9座!”金湖村党支部书记马伯龄介绍。
在金湖村的白羽肉鸡养殖基地项目里,强村公司注入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外村“飞地投资”,如何动员村民一起投资,让村民也成为改革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村民变股民’,概念理解起来简单,操作却很难。”梁尚荣表示,初期,村民对入股项目并不热衷。建设同一项目,由于建设标准差异,政府投资的建设成本显著高于私人投资。“我们建三层楼打8根钢筋,政府为了建设安全要打20根钢筋。”马伯龄解释,建设成本高了,村民花同样的钱,占股比例却少了,一些村民不乐意。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收益,政府要让利。”梁尚荣说,为带动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古田镇探索创新所有权、收益权分配机制,鼓励村民自愿入股产业。强村公司按1∶1配套收益权给入股村民,即村民拥有一份股权,可获两份收益。受此机制激励,金湖村211名村民全部入股,筹集了7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