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科技小院里有位“土系”青年


桂艺鹏查看沙窝萝卜的长势。本报记者 孟紫薇摄桂艺鹏查看沙窝萝卜的长势。本报记者 孟紫薇摄

  本报记者 孟紫薇

  金秋十月,顺义北务镇三分地有机农场的沙窝萝卜即将迎来采收。叶片下,一颗颗紫红的萝卜扎在泥土里,握住根部轻轻一旋便跃入掌心。抓起一把抖落的泥土,松软、潮湿,微微用力就能揉捏成团。一条蚯蚓从土中探出头,又灵巧地钻了回去。

  “我划分区域,分别加入菌剂、蚯蚓粪等不同肥料,对比它们对改良土壤的作用。”皮肤晒得黑红,手上沾满泥土,眼神坚定自信,2001年出生的桂艺鹏俨然是“土专家”模样。每天骑着山地车往返居住地闫家渠村与农场科技小院,他的研究课题是如何让土地更肥沃。

  “沃土良田就是子孙后代的饭碗。”桂艺鹏来自江西贵溪的水乡,从小与田野为伴,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后,他担任班长,成绩优异,获得保研名额。按照培养计划,学生读研期间要在科技小院驻扎实践。本科毕业后,桂艺鹏便把所有“家当”拉到了北务镇的闫家渠村。

  还没等桂艺鹏正式驻站,就发生了一件“大新闻”。去年10月,苹果公司CEO库克到科技小院参观。正在烟台分校区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桂艺鹏得知后十分激动。看到导师和学姐负责接待,展示的发展,想到明年此时自己也能在这里施展拳脚,心中不禁隐隐期待。

  然而真正来到农村,第一关却是艰难的适应期。没有同龄人和丰富的娱乐,每天面对的都是比自己大好几轮的人。离开了象牙塔,身份也不再是一名学生而是社会人。有一次,桂艺鹏蹬着三轮车去筹备农场老板的招待酒宴,忍不住嘀咕:“这真是我该干的事吗?”

  更棘手的是科研上的困难。播种沙窝萝卜时,桂艺鹏和农户再三敲定是后天耕地,并播撒混合蚯蚓粪和酵母的有机肥料。次日早上路过时,却发现地已经被耕完了,撒肥机开不进松软的土里。桂艺鹏心里一惊,原来农户听说后天下雨,提前了计划,却完全忘记要做土壤实验的事。

  桂艺鹏急得不行,只得徒手撒肥,从早忙到天黑,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归根结底是农户更相信自己的经验,对新技术不太信任。所幸第二天,农户体谅他的辛苦,又帮忙把地重新耕了一遍,这样肥料就都播撒均匀了。“如果没有那次的坚持,也就没有今天的实验成果了。”桂艺鹏感慨地说。

  还有一次,大棚中的一大片番茄枯萎了。承包的大叔大婶认定是桂艺鹏做实验导致的,气得不轻,找他来理论。桂艺鹏仔细查看发现,这片地并没有施肥,而是番茄得了枯萎病。于是一边查资料一边请教导师,解决番茄病害后,大叔大婶对他刮目相看。每次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聊上一会儿。

  “大叔还向我‘吐槽’一款白菜移栽机不好用。”桂艺鹏笑着说,他检查后发现,一旦下雨,土壤变得泥泞就会堵住出苗口,还不如人工的速度快。来到科技小院后,这类产学脱节的问题,让他深有感触。“我们这一代农学人,就是要努力把农业从经验化转变成数据化,从人工化转变成机械化。让生产变得更智慧、更简单。”说到这里,桂艺鹏眼睛里闪过一抹光亮。

  “你觉得这是什么?”捡起一个小土块,桂艺鹏询问记者,随即笑着揭晓答案。“可以说是一个星球!”他解释,一汤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就超过了地球的总人口数。大地不语,却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力。“改良土壤,就是在给土地一个未来。”

  不过土壤改良实验是一项漫长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反复的数据分析、对比验证与多年积累。桂艺鹏说,等离开科技小院时,他会把所有资料整理好,交给即将来驻站的学妹,让研究“接力”下去。

  走在宁静的乡村,没有奶茶店、游戏厅,也没有热闹的演唱会。偶尔几只小猫在路边徘徊,喵喵叫着讨食。这里少了都市的繁华,却多了一份自由与从容,让人能安心去探索心中所爱。如今,桂艺鹏大部分时间都投入科研:看文献、做实验、记录数据。闲暇时,他拍科普视频、做直播带货、参与科技小院接待,丰收节时还摆了一次市集,生活充实而快乐。

  每天傍晚,桂艺鹏会骑上自己的山地车,在闫家渠村旁的槐树林大道骑行锻炼。三月时槐树长出花骨朵,四五月花开满枝,香气弥漫;花谢后,绿叶成荫;入秋后,叶片开始泛黄。四季轮转间,农事更迭,也悄然见证着桂艺鹏的成长。

  到明年夏天,桂艺鹏就要毕业了。谈到未来的计划,桂艺鹏称,自己离开前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在科技小院里开展科普研学。“目前在北京以科技小院牵头在做的研学项目还没有,我想做第一家。让孩子们围坐在大槐树下,亲手触摸土壤,用量杯做实验,学习土壤的知识,把科技农业的种子种在他们的心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