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从科学启蒙到科学赋能 培育山区“科学家潜质”青少年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科学教育被定位为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增量,其核心使命是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作为“闽师之源”的三明学院,开展“金凤凰教师发展服务”,在“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等专家引领下,联合三明市陈景润实验小学等区域内中小学,组建科学教育团队,建构起“乡土为基、素养为脉、赋能成长”的“景润”教育模式,推动育人实践从兴趣点燃到素养深耕的跨越。

科学启蒙奠底色:立足乡土资源,点燃科学兴趣。科学教育的第一步,是激发儿童好奇心与求知欲。弘扬陈景润“铺基树础、创立新风”的教育理念,确立了“科学家精神育人”的文化底色。通过游戏化、情境化课程,把“七巧板趣味拼图”等零散活动整合为系统化的科学启蒙课程群,构建了“玩着学”的低段课程模式;打造出“口袋公园”等校本场域,让学生在家门口接触自然、在生活中积累科学体验,让科学教育真正从“无阶梯的热情”转向“可持续的起点”。

科学探究促整合:拓展学科边界,建构探究生态。团队以“思觉行盼”教育理论为支点,依托知识图谱与智慧空间,将科学教育由课堂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依托“小流域水质监测”等项目,打通大学实验室与小学课堂,形成了“中段探着学”的探究模式。学生在“问题发现、实地调研、数据验证”链条中掌握探究方法,教师在“金凤凰”计划中实现专业成长。此外,还共建全国首个珍藏陈景润手稿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形成了“跨学科、跨校际、跨场域”的协同探究生态。

科学赋能建模式:统整课程体系,推动素养生成。团队构建了“乡土筑基、全学科、融五育”的课程群,创新“显隐共生”双螺旋评价体系,打通“低段兴趣—中段探究—高段创新”的成长阶梯。在课程设计中融合生态保护、传统工艺、人工智能等主题,打造“沙溪竹趣”“古堡科学秘密”等跨学科项目;加强对学生显性能力与隐性品质的协同评估,通过校、家、社多元评价主体和阶梯式成长机制,实现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同构共生。以“沪明合作”为契机,持续推动城乡科学教育资源整合,助推三明市三元区成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李奇勇 吴丽梅)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