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双11”,起源于2009年的年度购物狂欢节,已经迈入第17个年头。今年“双11”与往年有些不同,曾热衷于“熬夜抢购”的年轻消费者们,变得非常“冷静”。
“双11”拉长时间简化玩法
今年“双11”周期拉长至一个月,无缝衔接国庆与中秋,被称为最长“双11”。在这个超长“战局”中,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转型,表示简化规则与玩法,从传统的“价格战”向“效率与体验战”转变。
10月9日,抖音电商宣布正式启动“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同日晚8点,京东“11·11”正式开启,较2024年10月14日开启提前5天。天猫于10月15日开启预售。
具体到玩法规则上,今年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消费者购买单件商品即可直接享受立减;淘宝推出官方立减玩法,无需凑单,单件商品可直接减免部分金额;抖音商城同步上线“立减折扣”与“一件直降”;小红书则设定“立减15%”及以上。
简化玩法背后,是平台对效率与消费者体验的追求。消费者南希(化名)告诉记者,以往的大促活动中,复杂的规则设计不仅增加商家学习和执行的难度,也抬高消费者参与的门槛。如今,平台纷纷优化规则、精简流程,体现一种共识:越简单、越普适的机制,越能有效提升整体效率。
南希提到,如今,直播带货日常化以及各种短视频平台的低价商品,使得“双11”的“最低价”稀缺性被大大稀释,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也随之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不约而同地将竞争核心从“价格战”转向“效率与体验战”。尤其是,AI不再只是噱头,而是深入到“双11”购物的各个环节。10月16日,天猫宣布,今年将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天猫“双11”,AI将从流量分发、消费者体验、电商经营等方面解决消费痛点。京东也表示,今年“双11”也是AI、大模型、等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体验,进一步助力品牌商家降本增效。
理性消费崛起
从“秒杀低价”到“购物马拉松”,一年一度的“双11”战线越拉越长。在消费者眼中,“暗中提价”“限定玩法”“直播冲动消费”等现象,正在让“双11”失去最初的吸引力。
曾几何时,年轻人一边熬夜蹲守零点抢货,一边展示“清空购物车”的成就感,而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对“双11”去魅,消费者回归理性。
35岁的梓萌(化名)曾是“双11”的铁杆粉丝,但今年她选择“封手”。“我有一种囤积癖,年年买到家里堆不下。之前的‘必买款’结果很多都闲置落灰,甚至连羽绒服都没时间穿。”梓萌告诉记者,当下,直播活动也很多,也让自己慢慢改变囤积习惯。“今年的‘双11’计划就是不买,清空家里的旧货。”
过去,“双11”火热背后,承载着早年“70后”“80后”消费主力的物资梦想,而对于习惯宽裕消费环境长大的Z世代来说,过度囤积带来的后遗症,正在让他们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消费需求。
抛却复杂的规则和冲动购物的陷阱,年轻人并非不消费,而是更注重支出是否“值得”。如今,同样是“双11”,也有不少消费者将目光转向二手平台、租赁市场和简约生活。
拒绝冲动消费
年轻人想要什么样的消费节?
从“消费狂欢”到“情绪退热”,消费者对“双11”少了几分期待,这不是一场简单的“低价狂欢”,而是一个能够体现个性、尊重需求、注重体验并融入生活的全方位购物节。平台若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这一点,或许才能赢得消费浪潮中的更多主动权。
消费者在关注价格的同时,也需查看商品质量及实际需求,避免冲动消费。
近日,紫衫(化名)与母亲一同逛西单时,看中了一件ONLY棉服。其原价约1000元,但紫衫在仔细比较后,仍认为现价不太合适,便决定再做选择。据悉,同款商品在“双11”期间或将迎来大幅优惠,折后价有望降至800元左右。
近年来,“双11”购物节逐渐成为消费者省钱购买高品质商品的重要契机,针对同款产品提前比价、规划预算的购物方式,已成为多数理性消费者的首选。
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消费节的期待也在逐渐转变。年轻人逐渐告别冲动消费,偏向于慢节奏、长思考的消费方式,更加注重商品质量、购物体验以及是否符合自身需求。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刚需消费在生活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希望品质好的商品价格能够美丽一些,也有一些母婴的刚需产品需要购买,希望平台能做好品控,等待享受‘双11’的福利。”青青(化名)告诉记者。
此外,社交媒体和种草社区的迅速发展,让年轻人更偏爱从熟人、KOL或兴趣社区中发现和选择商品,而非单纯依赖电商平台的大促活动。
消费者对购物的期待不再局限于商品本身,而是更加看重消费过程与服务体验。他们希望能在不被打扰的状态下,自主选择,甚至享受“慢购物”的乐趣。这也意味着电商平台需要更注重优化消费者体验,而非单一依赖“低价促销”来吸引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