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煎饼走红:艺术赋能消费新图景


    王志顺

    “哇……”10月19日晚7时许,四川成都抚琴夜市的卡通煎饼摊前,每个卡通煎饼成型都引发惊叹。近期,该摊在网络走红。女摊主曾雅鑫将美食与艺术结合,用巧克力勾勒框架,以鸡蛋、牛奶等为原料,在煎饼上绘制出栩栩如生的卡通动漫人物,被网友称为“卡通煎饼主理人”。据报道,这位“95后”摊主是美术专业出身,曾在教培机构任职多年,因见成都夜市人气火爆,2025年8月突发奇想在此创业。

    在抚琴夜市,这个看似普通的煎饼摊正以独特方式重新定义街头美食。当这位“95后”将画笔从画布转向煎饼,用巧克力勾勒框架、以蔬菜水果汁为“颜料”,在鸡蛋牛奶底色上绘制卡通动漫人物时,不仅创造了全新美食形态,更在城市的烟火气中种下艺术的种子。这个日均限号60份、顾客排队五小时仍不舍得吃的煎饼摊,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城市生活对精神价值与情感共鸣的深层渴望。

    曾雅鑫的煎饼摊之所以成为现象级存在,关键在于她打破了传统美食与艺术之间的次元壁。当美术生从教培机构转身成为煎饼摊主,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满足了味蕾,更以具象化的形式承载了年轻一代的集体记忆。顾客举着手机等待煎饼翻面时的专注神情,与在美术馆凝视名画的虔诚姿态何其相似?这或许就是网友的感慨:艺术从未离开生活,只是换了一种更鲜活的姿态生长。

    排队五小时只为一口煎饼的行为,表面看是饥饿营销的胜利,实则暗含消费升级的密码。在物质供给过剩的时代,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果腹之需,转而追求情绪价值的满足。李女士为歌手卡通形象支付65元定制费后,宁可将其保存也不愿女儿一口咬下的细节,生动诠释了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当煎饼从食物升华为承载情感的艺术品,其价值便超越了食材成本,成为连接个体与文化的媒介。这种转变与近年来“国潮”兴起、文创产品走红的逻辑一脉相承,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消费者愿意为有故事、有温度的商品支付溢价。

    然而,光鲜背后亦有隐忧。日均千元的营收与五小时的等待时间,暴露出手工定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夜市经济中尤为典型——它既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又受限于空间与时间的物理边界。这种困境实则是无数小微创业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如何在保持艺术纯粹性的同时,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当手工定制的温度遇上市场需求的速度,当个体经营的灵活撞上流量冲击的浪潮,这些矛盾在夜市的烟火气里交织得愈发明显——而煎饼摊前那支蜿蜒的队伍,恰是这场矛盾最现实的注脚。我们期待他们能尽早探索出更好的解决之道,让煎饼摊的烟火气越来越旺。

    夜幕下的抚琴夜市,灯火依旧动人。但比灯火更动人的,是顾客举着手机等待翻面时眼中闪烁的光亮。那光亮里,有对艺术的敬畏,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城市未来的期许。在这个意义上,卡通煎饼摊不只是售卖食物,更在传递一份珍贵的情绪慰藉——它让平凡的食物承载起治愈人心的温度,也让匆忙生活里多了一处可驻足欣赏的美好角落。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