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以韧性书写“稳进”答卷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体制优势、供给优势、需求优势、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协同联动、系统集成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驾驭中国经济巨轮,既要拿出“闯”的勇气攻坚克难,也要保持“稳”的定力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塑造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新优势。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有亮点暖意,有韧劲闯劲,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战风斗雨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版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容漠视,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不容轻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必将在新征途上一往无前。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经济增量达到39679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较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稳”的格局、“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具有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尤其是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及其反复多变的贸易政策,使国际经贸和金融秩序遭受重创,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阴影,也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我国国内需求扩大的动能尚需增强,重点群体以及部分行业就业压力有所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也面临新挑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这也正是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结构调整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看,今年三季度以来,个别国家滥施关税冲击全球经贸秩序,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贸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存在阵痛,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有待化解,部分行业增势减缓客观上影响经济增速回落。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三季度4.8%的经济增速水平仍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对于我们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尤为难能可贵。今年前三季度实现5.2%的经济增长,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在不稳定不确定环境下应变破局能力和抗压耐压强大韧性。放眼全球,5.2%的经济增长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中国始终是全球经济增长最稳定、最可靠的

    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体制优势、供给优势、需求优势、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协同联动、系统集成形成强大合力的结果。驾驭中国经济巨轮,既要拿出“闯”的勇气攻坚克难,也要保持“稳”的定力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塑造中国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的新优势。一场场大战大考,无一不是在攻坚克难、考验韧劲,无一不是在危机中育新机,在闯关夺隘中破阻前行。而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我们深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宏伟征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有亮点暖意,有韧劲闯劲,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战风斗雨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版图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关键还是要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不断调优、新旧动能有序转换,从人工智能大模型到马拉松,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规模效应和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凸显,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9%、16.7%;多元化市场成为出口增长的有力支撑,外贸新动能成长壮大,“新三样”产品出口两位数增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容忽视,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容漠视,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不容轻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必将在新征途上一往无前。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