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香漫过街角时,10月6号的月光已悄然铺展——这一天,正是承载千年情愫的中秋节。中秋皓月悬于天际,照见中华民族最温情的文化约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明月清辉与人间烟火相融,中秋节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涵养价值、传承文明、凝聚力量的文化纽带,在时代风华中传递着向上向善的磅礴能量。
读懂中秋,要先品悟那缕穿透千年的团圆暖意。从《诗经》中“月出皎兮”的悠远吟唱,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祈愿,月亮自古便是“回家”的信使。每逢中秋,超市货架前,人们仔细挑选家乡味的月饼,想让家人尝到熟悉的香甜;在外奋斗的游子们对着屏幕与亲人共赏同一轮圆月,把“一切安好”的牵挂融进月光;医院病房中,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把对家人的思念悄悄藏进白大褂的口袋——这些平凡却温暖的场景,无不诠释着“孝亲敬长”与“人民至上”的深情交融。如今,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新风尚浸润下,中秋的团圆早已从小家围坐的温情,延伸为社区邻里的互助、志愿者对孤寡老人的陪伴,让传统美德成为维系社会伦理的柔韧纽带。
读懂中秋,要细察那些在创新中生长的文化密码。拜月时摆放的瓜果糕点、掰开月饼时溢出的甜香、灯笼下猜谜时的欢声笑语,这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传统习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引下不断焕发新生。老字号作坊里,老师傅们坚守古法工艺,慢火熬制糖浆、手工包裹馅料,让五仁月饼里满是时光的醇厚;年轻创客们则跳出传统框架,研发出低糖低脂的文创月饼,饼皮上印着嫦娥、玉兔的卡通图案,还搭配着可降解的环保包装,适配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与环保理念。城市广场上,一场场中秋诗会吸引着市民驻足,有人朗诵经典诗词,有人分享自己的中秋故事。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刻板复刻,而是让文化根脉在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让人们在动手体验、互动参与中触摸文化的温度,筑牢内心的文化自信。
读懂中秋,更要体味那腔“家国同构”的精神力量。尽管杜甫“月是故乡明”的眷恋穿越古今,今天的月光下,依然有无数人为了“大家”的安宁,暂别“小家”的团圆。边防哨所里,战士们裹紧大衣,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月光洒在他们的肩章上,映出守护万家灯火的赤诚;航天城里,嫦娥探月团队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忙碌,电脑屏幕上的数据与窗外的月光交相辉映,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探索月球奥秘,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乡村田野间,驻村干部踩着秋露奔波于农户家之间,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他们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帮扶的动力,助力乡村振兴稳健前行。“小家”的团圆与“大国”的奋进始终同频共振:无数人把对家人的牵挂藏进岗位,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换来国家的安定祥和;而日益强盛的祖国,又为每个家庭的团圆提供了最坚实的港湾。“舍小我入大我”的奉献精神,让中秋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中秋的意义从不止于一块月饼、一轮圆月,它是涵养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是传承文明的鲜活载体,是凝聚力量的精神坐标。让我们在月光中坚守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把节日的温暖与力量,化作书写民族复兴华章的奋进脚步。(蔡婷婷 陈梦婕)
【责任编辑:李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