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习尚
中秋节作为全民欢度的民俗节日,是从宋朝开始的。
南宋的宫廷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呢?让我们把视线拉回800多年前的南宋首都临安。
1162年,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已经55岁了,他以“倦勤滋久,佚老是图”为由,提前退休,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远房侄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从那时起,赵构就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宋孝宗对太上皇和太上皇后非常孝顺,时不时到德寿宫请安问好,尤其是传统节日,更是每次必到。
复原的德寿宫
钓鱼、射箭、看球赛,体育活动很丰富
一晃20年过去了,淳熙九年(1182年)又逢中秋佳节,一大早,宋孝宗就赶到德寿宫,向太上皇送上节日的祝福。太上皇很高兴,说:“今天过节,普天同庆,留下来,一起吃个早饭吧。”
一行人来到至乐堂,用过早膳后,太上皇看着面前碧波荡漾的小西湖,来了雅兴,命人把自己的渔竿拿上来。据史书载,孝宗为了让太上皇不出门就能欣赏西湖美景,“乃于宫内凿大池,引水注之,以象西湖冷泉;叠石为山,作飞来峰”,硬是在德寿宫内复制了一份西湖和湖畔山峰。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这一天钓了多少鱼,不过,钓鱼只是其次,重要的是开心。
几竿钓罢,宋高宗收了竿,抬头看着碧蓝的天空,对孝宗说:“今日中秋,天气甚是清朗,晚上必有好月色。你留下来,陪我赏了月再回去吧。”
南宋的都城临安,体育和文化活动空前丰富,蹴鞠、马球、射箭、举重、武术、花样游泳、木偶戏等都很流行。德寿宫内更是如此,文体设施一应俱全。剩下来的时间,孝宗做了精心安排。
他命人备车,先来到近旁的射宫,请太上皇搭弓射箭。老人家这时已经75岁,没有体力拉开沉重的大弓。这不要紧,射宫的服务很周到,“招箭班士”会先把弓拉满、搭箭,定好准星后,再请太上皇搭手过来,扳机轻扳,箭就应声而出,直中靶心。
接着,他们又来到御马院,这是举办“打球”(类似现在的马球)比赛之地。使臣们已经提前布置好场地,分成两队。太上皇一到,友谊赛立刻开始。场上骏马奔逐,球杆翻舞,小球飞来飞去,激烈异常。
点外卖,家乡口味未曾改变
这两场体育活动下来,已是正午,大家的肚子都饿了。
“今天高兴,不如叫个‘市食’吧。”顾名思义,“市食”就是从宫外市场上的饭店中,直接送过来的食物,和现在的“外卖”别无二致。这么看来,外卖的历史少说也有近千年,而且就连当年的太上皇宋高宗,也经常点外卖。
那么,太上皇父子的中秋外卖,都有些什么菜品呢?根据他们的口味,很可能有“李婆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脏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数种。这些吃食,太上皇之前都曾点过,它们由“京师(指东京开封)旧人”所开的店铺制作。他年轻时生活在北方,对旧京的美食仍念念不忘,正是“江山易改,口味难移”。
慢悠悠地吃过家乡风味的外卖,下午的活动就要轻松一些了,主要是观看“水傀儡”演出。这是一种在水上表演的木偶戏,宋代非常流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这样描述它:“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小童举棹划船,辽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因为有水、船、鱼的参与,水傀儡比普通的木偶戏更有趣味。
团圆宴,赏月献诗词
晚上的团圆宴在湖边的香远堂举行,这里视野开阔,是绝佳的赏月地。
宫廷御宴,又逢佳节,自然少不了音乐。孝宗在湖的南岸,安排了乐童50名,演奏清乐;在北岸芙蓉冈一带,布置了乐工近200人,遥相呼应。圆月初上,音乐随之响起,湖边“箫韶齐举,缥缈相应,如在霄汉”。
这样的盛会,怎能没有诗词助兴。在古人看来,诗词是最能表达人类情感,并能与上天沟通的语言。酒过三巡,月光正浓时,侍宴官奉上了《壶中天慢》词:“素飙漾碧,看天衢稳送、一轮明月。翠水瀛壶人不到,比似世间秋别。玉手瑶笙,一时同色,小按霓裳叠。天津桥上,有人偷记新阕。当日谁幻银桥,阿瞒儿戏,一笑成痴绝。肯信群仙高宴处,移下水晶宫阙。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
末句的“金瓯无缺”,有疆土完固的意思,对失掉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来说,有着特别的期许意义。所以,太上皇大为赞赏:“从来月词不曾用金瓯事,可谓新奇。”
这一天,孝宗陪太上皇上午射箭、观球赛,下午看水傀儡演出,晚上听曲、赏月、唱词,一直到一更五点(21时左右)才离开德寿宫。宫内的乐曲声,据说传遍了整个杭州城,就连钱塘江对岸的萧山西兴渡口,“亦闻天乐之声”。
次年中秋节后,孝宗又请太上皇到“浙江亭”观潮,将中秋节“团聚”“陪伴”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