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汪汪的大地上,秋虫起了


葛水平

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节一过,一年就快走到头了。

中秋节前有一个节气叫“秋分”。就是把秋天分为了两半儿,假如按照“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是刨花生的时候;除了秋收,还有秋种,“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秋分还是抢种冬小麦的时节。当然,秋分之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山里的日子开始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也古怪地逐日下降。

二十四节气是老百姓种地打粮食的晴雨表。

古时没有气象预报,没有农耕作业指导,都是靠着二十四节气来完成耕作。秋天,也是鸟儿和人抢夺、收获粮食的季节。

中秋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乡下人的中秋,有草木的气息,朴实里有几分认真和放下。风和树叶、庄稼和涧水,这一天的夜,万物都在对着明月说话。

中秋节必吃月饼。月饼有文字可考是在北宋,苏东坡诗中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如是说,打月饼的模子似乎也应追溯到宋。民间的月饼模子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

杜梨木又叫“杜木”,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除用于制作月饼模子外,更广泛用于雕刻家具和印章。

“福”“德”是出现在月饼模子上较多的文字,缠枝花、桃子、蝙蝠等则是图案的主角。祭月是晚饭后开始,院子当央,方桌子上摆放着月饼、水果。那月儿在云彩下藏着,慢慢就露出脸儿了,噢,亮汪汪的大地上,秋虫子起了。

娃娃们开始在月光下踩影子,尽量靠墙走,影子都在墙壁上挂着。彼此躲避着各自的影子,因怕对方踩住了地上的自己,大家都来来回回绕着腿脚跑,东倒西歪的影子忽而矮下来,忽而伸长。蹦跳声如破壳的果核,奔跑、玩耍、躲避、尖叫。脸颊、双臂、紧绷的小腿肚子,被日头狠狠亲吻了一个夏天的皮肤和黑黑的影子一样,笑声散落,明月光中荡漾起层层波光。

大人们说:“八月十五夜踩着影子,人就不长个儿了。”

不长个儿就长不大,小孩子迫切想长成大人。

踩月光之后是捉月华。何为“月华”,明代笔记《五杂俎》记录:“人言八月望有月华,或言夜半,或言微雨后,或言不必八月,凡秋夜之望俱有之。”

古老相传,月华在天地间另生枝节,藏着不尽的实现。把它埋进米缸,缸中米粒任三餐取用,始终满溢如初;叠进炕席下,花色被褥会层层摞起,连冬夜的霜寒都能焐出夏阳的味道;最是藏进心底时,月华会从眼眸里溢出,让笑容沾着喜气,喜上眉梢;月亮迎来它最隆重的登场,圆满的月华,如同一声古老的召唤,让万千游子的心,都在这一刻集体失眠。

八月的月明儿,原是天地酝酿了整季的果实,在中秋夜隆重地盈满。孩子们的轮廓与侧影在月色里起伏跳跃无所顾忌,仰着小脸,双手拢成浅浅的窝,在满地银辉里轻轻捧、细细捉,指尖触到月光的微凉,便笑得眉眼弯弯——像是要把这人间最软的清辉,都收进掌心,妥帖藏入成长的岁月。

前一段时间去云南,发现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彝族也有“阿细跳月”习俗。“活着不跳月,白在世上活。”

彝族是一个活泼的民族,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了。都说彝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每逢节庆,彝族人更是喜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中秋月圆之夜,当然也少不了“阿细跳月”。

中秋本算不上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但由于与汉族的长期共同生活,不少民族都会在中秋夜赏月。

中秋拜月和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人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文化人过中秋总是像《世说新语》中说的“未免有情”,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他们的伤感。借酒当歌,在回首前尘中,想象飞逝的生命过程,看着圆月想到了月牙儿,喜欢描绘种种生灭流转的人生风景,中秋总是被他们抒情得悲凉。

岁月流转间,曾让孩童们追着银辉、拢手捉月华的旧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只在记忆中,还沾着几分眷念。

且在这中秋夜,对着满轮清辉躬身三拜吧。

一拜天地馈予的圆满,这轮月从旧岁照到今夕,让每一次期盼都有了归处;二拜,纵遇风迷雾锁,也能揣得坚定,借这缕天地清辉辨明方向;三拜,柴米油盐的寻常朝暮里,家国平安,如这中秋月般,从容安稳。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