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雪)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北京兔儿爷,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近日,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东城区金光洞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林爱幸,创作了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新型兔儿爷,将传统彩塑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让古老文化符号有了新表达。
记者走进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第十三届非遗体验周活动现场,在非遗互动体验项目区,一尊尊老北京兔儿爷泥塑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只见兔儿爷兔首人身,山形眉,三瓣嘴,斜披着红袍,身施彩绘,竖着两只大耳朵,手里拿着捣药杵,骑在各种各样的坐骑上,十分生动灵活。
这些作品均出自林爱幸之手。“俗话说‘八月十五的兔儿爷,得吃得喝’。兔儿爷是老北京传统的节令玩具,也是中秋节习俗之一,过去在中秋节,可不只是吃月饼、赏月亮,家家户户还要请兔儿爷,感谢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平安和吉祥……”讲起“金光洞”兔儿爷的典故,56岁的林爱幸头头是道。
在众多的传统兔儿爷作品当中,两尊以北京中轴线建筑为基座的新型兔儿爷格外醒目:一只兔儿爷身下坐着的是红墙琉璃瓦的故宫建筑,另一只兔儿爷身下则是灰墙灰瓦的永定门城楼;它们手中抱着红色的鼓,代表鼓楼,头上的帽子则化用了天坛祈年殿的造型。“这两尊作品都是我最新创作的,从构思、塑形、彩绘到最终成型花费了近一年时间,如今它们是2025东城区‘非遗焕新’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项目中的一员。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我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古都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弘扬北京的古建筑文化,同时也传承兔儿爷这项老北京非遗技艺。”林爱幸说。
“兔儿爷是老北京的‘文化符号’,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团圆记忆,每一个造型都藏着民俗密码,我们不能止步于‘复刻传统’,只有推陈出新,才能让兔儿爷越活越年轻。”林爱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