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邯宝坊,打包一程邯郸故事


(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游客在邯宝坊游览。 薛雅兰 摄 游客在邯宝坊游览。 薛雅兰 摄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

国庆中秋假期,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一片熙攘,青石板路上游人络绎不绝。循着人潮向前,在这古韵悠长的街巷间,一座融合现代美学与京派皇家风格的新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刚刚亮相的邯宝坊旗舰店。甫一开业,它便迅速成为街区的“流量焦点”,为往来游客开启了一场集购物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程。

抬眼望去,店铺门头的“卷首”造型别具匠心,宛如一本摊开的历史典籍,静待游人翻阅其中蕴藏的邯郸故事。步入其中,店内人声鼎沸。只见身着深绿色劲装、扮作镖师的工作人员薛青玉,正手捧包装精美的特产热情推介:“您瞧这大名烧饼,外皮酥脆,正是地道的邯郸老味道……”

货架上,大名香油、峰峰三下锅、临漳扒兔等来自20个县(市、区)的各类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游客们兴致勃勃地驻足挑选。来自浙江的赵晓童一家提着满满几袋特产,笑意盈盈:“本来只是来逛逛,没想到在这一家店就能‘一站式’集齐邯郸的所有特产,真是太方便了!”

再往店内深处走,一楼的武侠风格设计更让人眼前一亮:木质货架上悬挂着古朴旌旗,墙角装饰着仿制的战国兵器,恍惚间,仿佛步入了一场古今交织的集市幻境。

工作人员身着古装,化身“NPC”与游客互动——梳着双丫髻的“侍女”递上药香手串,一袭长衫的“掌柜”细致讲解磁县焖子的制作工艺,孩子们追着“侠客”造型的工作人员好奇提问,清脆的笑声在梁间回荡。

漫步店内,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更让整个空间“活”了起来。非遗匠人现场献艺,面塑在指尖绽放灵动,葫芦烙画随烙铁勾勒故事,引得游客纷纷驻足,甚至亲手体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邯郸市级非遗项目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李春芳的摊位前,始终围满了好奇的游客。只见她十指翻飞,一团普通彩陶转眼化作“胡服骑射”中的将士、“邯郸学步”里的行人,甚至还有孩子们熟悉的“浪浪山小妖怪”。

“哇!这大猩猩的表情和动画片里一模一样!”来自河南的小龙拉着伙伴凑上前,眼睛瞪得溜圆。

面对游客们的热情,李春芳手上创作不停,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段时间每天来此体验的市民和游客特别多。不少外地游客在现场观看制作过程后,直接联系我定制下单。”说着,她翻开手机里的订单记录,收货地址遍布天南地北——贵州贵阳、山西太原、北京朝阳区……

“没想到这么受游客喜爱,能通过这门手艺让邯郸非遗走向更远的地方,我特别开心。”李春芳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体验完一楼的本土文化,沿着店内古朴的木质楼梯缓步而上,二楼则呈现出另一番风貌——这里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巧妙融合了邯郸的本土气息与异域风情。

魏县老粗布的质朴纹理、醇香咖啡的浓郁香气、磁州窑陶瓷的雅致造型,在展台上错落陈列,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繁华的丝路商道。

而二楼最动人的设计,莫过于特意设置的“来自星星的孩子”手工制品展售区。一件件充满童真与巧思的手工作品整齐摆放,色彩与创意间满是特殊孩子们的心意,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来自西安的游客刘佳拿起一件毛线编织画,细细端详后由衷赞叹:“太暖心了!能在这样的地标性空间里,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才华的窗口,让更多人看见他们的努力与天赋,这样的设计真的特别有温度。”

“我们打造这样的空间,初衷就是希望游客在轻松购物的同时,能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邯宝坊旗舰店负责人齐增艳介绍道,“让消费不再只是简单的买卖行为,更成为一场丰富且有意义的文化体验。”她透露,邯宝坊旗舰店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汇集了邯郸20个县(市、区)18个大类800多个单品,国庆假期前三天,日均客流量更是达到上万人次。

夜幕降临,“胡服骑射”“完璧归赵”主题灯饰次第点亮。暖黄色的灯光勾勒出战国风云的壮阔图景——箭簇破空的雄姿、和氏璧流转的光泽,在光影交错中愈发鲜活。

不少游客举起手机驻足拍摄。来自河北邢台的王英一边拍照,一边为孩子讲解灯影背后的成语典故:“这门头太有讲究了,每一处都藏着邯郸的故事!”文化的种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悄然播撒。

这个国庆假期,游客们带着对邯郸文化的好奇而来,满载着文化记忆与特色手信而归。邯宝坊旗舰店以独特的文旅融合模式,不仅让邯郸道的文化纽带更加坚韧,也让更多人读懂了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与温暖的人文情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