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一大清早机器就轰隆隆响,窗台上都是灰,家里根本没法开窗。”裕德里小区的王女士说起家门口的津和荣项目施工时,语气中带着无奈。该项目位于和平区繁华地段,工地一侧紧邻地铁隧道,另一侧与居民楼仅咫尺之遥。特殊的区位放大了施工噪音、扬尘等问题,周边居民的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在“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后台,相关投诉也陆续出现。“能不能稍微早点结束夜间施工?”“灰尘太大了,衣服都不敢晾。”居民们期盼找回往日的宁静。
面对这一典型的“城市建设中的邻避困境”,和平区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站介入协调。他们从技术层面入手,指导施工单位科学安排机械作业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在工地周边预装噪声与扬尘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环境数据;沿围墙设置喷淋降尘系统,控制粉尘扩散。除了硬件措施,监管也同步跟进。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对裸土覆盖不到位、喷淋未开启等问题,一律要求24小时内整改。
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通过耐心做工作,使施工方意识到“闭门施工”行不通,开始主动走进社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通过搭建对话平台,及时通报施工进展,回应居民疑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对立情绪。
从被动投诉到主动沟通,从单一监管到多方协同,这一转变让施工现场“静”了下来。有居民表示:“虽然还不能说完美,但能感受到他们在努力减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如何在城市建设与居民权益之间找到平衡?和平区的这一做法,或许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