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秋收季,秋季蝗虫也到了成熟的季节。今年,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植保植检部和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自动监测设备,配合直升机防治秋蝗效果明显。
据全市30个蝗情测报点自动监测及全市植保队伍实地踏查结果显示,全市120万亩宜蝗区内,东亚飞蝗未见起飞,对种植业危害最大的秋蝗防治宣告成功。
“秋天的蝗虫可是个灾害,会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庄稼生产的时候,人的肉眼不好监测蝗虫的情况,如果有自动监测就好了。”这条“天津日报微信公众号”留言表明了农民的需求。
今年,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植保植检部和山东省农科院合作,开发自动监测设备,通过光诱、信息素诱集的方式,对野外蝗虫进行24小时监测,并通过自动拍照、识别和远程传输等方式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收集,对防治蝗虫很有实效。
天津作为退海之地,洼地多、芦苇多,历史上蝗灾发生的次数也比较多,“食禾之声,如暴雨之骤至,千顷之田,顷刻立尽。”正是蝗灾的真实写照。
天津作为全国十个东亚飞蝗的发生区之一,一直重视蝗虫防治工作。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天津的东亚飞蝗发生区主要在北大港湿地、七里海、独流减河流域等地。东亚飞蝗一年两季,夏蝗在5月初出土,6月中旬是防治季,控制在每平方米0.5头以下即可。没有杀死的蝗虫7月产卵8月出土,叫秋蝗。8月底9月初是秋蝗防治季,在北大港、七里海等湿地,用直升机喷洒蝗虫微孢子、苦参碱等方式完成,生物防治对人类无害。今年的24小时自动监测技术对秋蝗的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