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尹同跃:白头硬汉三“跳”惊人


(来源:尺度商业)

文 | 张佳儒

编辑 | 刘振涛

1997年芜湖市北郊荒滩上,几间租来的破旧工棚四壁透风,房顶漏雨,室外的草地上,随处可见附近农家的鸡鸭牛羊。

很难想象,这竟然是奇瑞汽车最初的办公室,也被叫做“小草房”。从荒滩“小草房”起步,28年时间,奇瑞汽车已经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全球乘用车销量第十一的巨头。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约91.45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年内最大车企IPO,上市首日总市值达1841亿港元。

回望奇瑞发展历程,董事长尹同跃无疑是最为关键的灵魂人物。提及尹同跃,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他一头白发、身着西装的温文尔雅形象。

实际上,尹同跃这份儒雅气质之下,藏着一颗“硬汉”之心,其“跳槽、跳江、跳伞”的“三跳”抉择,每一“跳”都改写了奇瑞的发展轨迹。

为“中国车”跳槽,

南下“荒滩”拓荒

1995年,安徽芜湖代表团参观一汽时,遇到了在一汽颇有名气的同乡尹同跃。芜湖方面的一句话,让尹同跃决定跳槽南下。

尹同跃1962年出生于安徽巢湖,是1978年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就读于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1984年汽车制造专业毕业后,尹同跃找到了一份对口工作,进入一汽红旗轿车厂任工艺员。

勤奋好学的尹同跃,很快成为一汽核心人才。1989年10月至1991年10月,尹同跃赴德国、美国学习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汽车生产制造技术等,并参与一汽大众合资公司前期准备工作。

1991年2月,一汽大众正式创立,总部设在吉林长春。一汽大众是国内第一个与国际汽车巨头搞大规模合资的乘用车企业。尹同跃回国后,出任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此后还被授予一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年少有为的尹同跃,正是芜湖需要的汽车人才。

1991年,芜湖市支柱产业轻纺面临转型,于是提出建设汽车城的转型计划,这得到了省里的大力支持。此后几年,芜湖市在汽车领域几经尝试,但项目推进困难。

直到1995年,安徽芜湖代表团北上参观一汽时,发现了尹同跃,力邀这位老乡回芜湖主持汽车项目,“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有出息”,这句话恰好击中了尹同跃深藏心底的“中国车”梦想。

于是,尹同跃放弃安稳的高管职务,毅然从一汽跳槽,从长春背着行李南下芜湖创业,迈上了自主造车的道路。

1997年,芜湖市北郊的荒滩上满是水塘和淤地,奇瑞汽车就在租来的破旧工棚里办公。夏天,员工们骑着自行车从二十公里外来上班,电脑经常被热到死机。冬天,“小草房”四壁通风,技术人员的手被冻麻。

然而,比办公条件更艰苦的,是奇瑞的技术攻关之路。

硬核军令状:

项目干砸就跳长江

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中,发动机堪称“汽车心脏”,也是公认的技术难关。尹同跃回忆,“我在一汽的时候,发动机我们都绕着走,不敢碰的,发动机太难了,发动机是魔鬼。后来我们这些人吧,是糊涂加胆大,硬碰硬地上。”

奇瑞汽车创业,就是从发动机开始。为了发动机项目,尹同跃立下了硬核军令状:干砸了就跳长江。

最初,奇瑞汽车采用技术“引进来”的路线,从英国DP公司引进一款二手福特发动机生产线。“当时我们买这些设备的钱,是农村老太太们卖鸡蛋的钱。”尹同跃说。

1998年,当生产线设备运抵芜湖港口,为了确保不丢零件,奇瑞甚至派人骑自行车跟在运输卡车后“捡漏”。

那年的夏天很是炎热,奇瑞发动机公司机动组员工顶着豆大的汗珠,守在调试设备现场。调试车间是奇瑞员工的禁区,英方工程师不允许奇瑞员工进入,调试过程也不允许其他人员观看。

英方工程师的傲慢还不止于此,画了一段配料运道的图纸,一个小时的工作量,用了一周时间,还对不上尺寸。奇瑞的一位老专家气得一把给图纸撕了。

对于当时的奇瑞,时间就是生命。最终,奇瑞赶走DP公司,决定自主生产发动机。尹同跃展现了硬汉的一面:“如果这个项目在我手里干砸了,我就领着大家一起跳长江。”

为了抢时间,奇瑞汽车实行“715”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时。1999年5月,奇瑞发动机成功点火。1999年12月,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奇瑞方面打算开车到合肥给省里报喜,但没料到开到合肥东门就抛锚了。“那边还等着我马上来报喜,这车子跑不过来了。”尹同跃回忆起来付之一笑。

经过一年多的调试,2001年,奇瑞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上市。正是这款车的畅销造成了“修车排队”的景象。

撕掉“修车排队”,

以质量立身,敢“跳”也敢“保”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汽车圈这口黑锅,奇瑞背了很多年。乍一听,不明就里的新司机会认为奇瑞汽车故障率极高,才导致修车排长队。

实际上,奇瑞修车排队,源于“风云”轿车的畅销,而公司售后网点依赖合作方。同时,受制于物流水平,零部件供应不及时,“修车排队”的说法不胫而走。

面对“修车排队”带来的品牌创伤,尹同跃并未在公关层面辩解,而是策划了一场硬核测试。

2008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奇瑞启动奇瑞A3“十万公里连续不间断公开测试”,由18位专业试车手交替驾驶3辆A3轿车,昼夜不停往返于北京与芜湖之间。

历经66个昼夜,奇瑞测试车队抵达终点站,三辆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00070公里,底盘、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全程无异常,仅出现少量装配松动等非核心问题。这场测试验证了产品可靠性,成为奇瑞撕掉“修车排队”标签的转折。

为了验证产品可靠性,尹同跃也披挂上阵。2025年3月18日,他公开表示,汽车产品上市前,自己和奇瑞高管会做“跳伞厂长”,如同二战时期军方验证降落伞质量的方式,让生产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他们要先“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反复验证产品安全到位,才会交付给用户。

敢“跳”也敢“保”。如今,奇瑞留给外界的品牌印象,已经从“修车排队”到“终身质保”。这背后,是奇瑞以质量立身。

截至目前,奇瑞汽车是自主品牌中获得全球“五星安全”验证最多的车企,共有41款车型拿下了中国NCAP、欧洲NCAP、东盟NCAP、六维电安全等各类全球“五星安全”。

2025年9月,奇瑞汽车成功登陆港交所,迎来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时刻。28年时间,尹同跃也从黑发青年变成了白头大叔。

尹同跃曾评价自己的白头形象,“我想,这就是时间流动的力量,它让一代代奇瑞人变老了,却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奇瑞汽车永葆青春!越过越年轻!”

从为“中国车”梦跳槽南下拓荒,到为技术攻坚立下“跳江”军令状,再到为品质“跳伞”守护口碑,尹同跃的三“跳”,每一步都踏在奇瑞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回过头看,这位白头硬汉用信念与坚守,“跳”出了中国自主汽车的一片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