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3.8分钟指导完成事故挪车


  “您好,请点击短信链接,我指导您拍摄事故现场照片。”昨天,北京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大厅内,25个工作席位全部开启,键盘敲击声与电话应答声交织。座席员们头戴耳麦,一边紧盯屏幕操作系统,一边耐心与事故当事人沟通——这里正经历着国庆中秋假期的交通事故警情处置高峰。

  作为保障首都假日交通顺畅的“隐形中枢”,远程处理中心在8天长假期间迎来双重考验:一方面是市民出游需求集中释放,景区、商圈、高速公路车流密集,交通事故远程处理量也随之进入峰值期;另一方面,远程处理中心的座席员们需集中精力,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当事人快速拍照取证并挪车,确保轻微事故快速处理,减少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据了解,北京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除了主中心之外,还下设14个分中心,总计200余个席位,假期高峰时段全部开启。在主中心,25个席位座席员实行“两班倒”,工作时间从早上6时30分持续到晚上8时。

  远程处理中心民警杨晓涛告诉记者,假期前3天,全市交通事故远程处理中心已累计处理轻微交通事故4000余起,通过远程处置,事故占路时间减少70%以上,景区、商圈、高速公路收费口等重点区域,交通事故远程处理率达68%。

  从交通事故接处警情况看,假日期间,商圈、景区周边交通事故较为集中。仅昨天上午,主中心便处置了涉景区周边轻微交通事故44起,商圈周边28起。

  与工作日早晚出行高峰特点不同,假期交通事故警情处置高峰通常从上午9时开始显现,一直持续到晚上7时才逐渐回落。“平时还能插空歇会儿,假期高峰,有时候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不过,只要大家能顺顺利利出游、平平安安回家,我们的坚守就有意义。”座席员王欣然说。

  高效处置的背后,是“技术赋能+流程优化”的双重支撑。处理席位前,记者看到座席员杨美平刚刚结束一起景区周边交通事故的处置:事发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门口,一辆白色小客车在倒车过程中与另一辆小客车发生碰撞。从当事人接入视频、座席员远程指导取证,再到民警在线完成定责并生成电子事故责任认定书,全程仅用了13.8分钟。“当事人不用下载任何程序,点击短信链接就能一键接入视频,平均3.8分钟就能指导完成挪车,比交警到现场处置快得多。”杨美平说。本报记者 张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